陕西的生态危机
陕西曾经是拥有大片森林的地区。但气候降水的变迁和历代王朝对这片土地的过量开发,让陕西在进入近代以后陷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每次大兴土木,都是巨大的原材料损耗
何况陕西作为十三朝古都京畿,对资源的需求更大
年,民国实业部对陕西进行了林业统计,当时的森林面积只占全省面积的16%。这个比例在西北地区尚可,但远远没有达到今天的水平,属于森林水平比较低的省级单位。这是陕西近代常见的地貌,没什么植被,岩石裸露
下雨会不停的冲刷,刮风就扬起漫天沙土
(图片
图虫·创意)▼这少量的森林,分布也极为不均,主要分布在陕南的秦岭、大巴山一带。这里并非传统意义上陕西的核心地带,能保有大量森林主要也是因为秦岭大巴山对水汽的截留。这些山地数目,构成了全省森林的“十之八九”,关中和陕北地区的绿化水平就更低了。陕西大部分森林公园内和自然保护区
还是分布在陕南和关中南北两侧▼
而近代史上的一系列历史事件,也让为数不多的森林饱受折磨。清同治时期,左宗棠奉命入西北平乱时,为拔除乱军的生存根基,曾大放山火,连烧数年,森林几乎焚尽;战后因人口死亡,林地暂时得到恢复,但等人口回流时森林又一次严重退化;我党在陕北建立根据地后,国民政府断绝陕西交通,本地木材资源不得不大量开发,森林又遭到破坏;等到抗战爆发,大批难民涌入陕西,庞大的建筑、燃料、耕地需求又破坏了大量森林……陕北很多地方你甚至觉得是在搞沙漠农业
(也确实是沙地)
(陕西榆林附近,图像来自googlemap)▼
而当时的政府森林保护相关的意识也不足,没有及时采取措施保护森林,还因巨大的人口和粮食压力,鼓励民众进入林区垦荒。年,国民政府通过《土地政策战时实施纲要》,在国家层面肯定了开垦林区荒地的行为,进入林区生产的难民更加络绎不绝。在当时巨大的人口压力下
陕北不多的河谷已经不够用了,进山是必然
(陕西榆林-上盐湾镇附近,图像来自googlemap)▼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要在林区开垦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烧荒。焚烧野生植物,能给土地留下天然肥料草木灰,还能快速开出一片平地,对于作物生长很有利。但这种方式的破坏性也是可以想象的:失去了野生植物根系保护的土壤,在雨水冲刷下,几年就露出了底层的岩石,肥力全无。而这时农民就会进入下一片山区,不断重复烧山开荒。砍了烧,烧了种,种了弃
最后无地可种,无处生存
(图片
图虫·创意)▼等年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教授刘步周到访延安黄龙垦区时,现状已经是“垦区外缘之低地及山沟中,交通较便之处,森林摧毁已达极度……尚在继续破坏之中。”有时候甚至连政府都参与了林区的破坏性开发。黄土地本来也是可以郁郁葱葱的
(图片
图虫·创意)▼由于当时西北地区开发程度有限,仍然有大量路桥、铁路、电线、电报线的架设需求,于是秦岭山中取之不竭的林木成为了就地取材最好的原材料。仅陇海铁路的陕西段,就用掉了5万根优质木材,这都是就地采出来的。修铁路是个好事
不过当年的规划和管理能力不足,浪费也是很大的
负责开采木材的主要是当地的木材商,他们并非专业的林业工作者,对林场的永续利用毫无了解,为图省事往往会租下整个山头,把树木不分老幼全部砍走,再择优使用。这又大大破坏了山林的自我修复功能,一片光山几乎没有恢复成山林的可能。秦岭地区的伐木场
(图片
图虫·创意)▼凡此种种让人感叹,在那样一个兵荒马乱,天灾人祸不断的年代,人们的首要目标是活下去,长远的生态保护实在是一种奢侈品。但无论如何,原本就已经被黄土覆盖的陕北山区,在经历了那个时代的破坏之后,生态环境更为衰败。重新让它恢复青山绿水,就要交给下一个时代来完成了。三北战略中的陕西
年,国家林业总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建设局成立,负责在这三个地区种植植物,治理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这就是中国人很熟悉的“三北防护林”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大致范围▼
不过对于落实三北工程的普通老百姓来说,水土流失和风沙治理未免太过遥远。第一代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参与者,对种树的兴趣主要来自木材和燃料的短缺。有了国家补助和组织,新种植的森林将有望为居住在荒地的人们提供稳定的木料,山林也和人体一样
少部分被破坏,还有自我恢复的可能
感冒熬熬也能好,癌症就不可以
(图片
图虫·创意)▼在陕西,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影响范围多达9市68县,覆盖了全省70%的水土流失、沙化、荒漠化土地。陕西受到如此的重视,主要和它在生态地理中的特殊位置有关。一个经常被人们忽视的事实是,南北跨度巨大的陕西境内,其实存在着黄河和长江两大母亲水系。北部和中部的河流(如渭河)最终汇入黄河
南部的河流(如汉江)最终汇入长江▼
陕西对黄河的重要性无需多言,黄土高原一直以来都是黄河最重要的泥沙来源,占到了黄河泥沙输入量的50%,水土流失极为严重。这不仅影响了黄河的水质和下游黄泛区民众的生存,对于陕北的高原居民来说,无法保持肥力的土壤也让农耕显得过于艰苦。河水不断的冲刷,大量的泥沙沉积
(图片
图虫·创意)▼而陕南则是长江重要支流汉江的上游地区,秦巴山脉的水土流失,将会为汉江和长江带去巨量的泥沙。事实上,尽管陕西境内的长江流域面积尽占到总流域面积的4%,陕南贡献的泥沙却占到了长江总量的1%,在局部地区和黄土高原流入黄河的侵蚀量相当。把陕西的林业环境治理好,就能为两条大河的中下游保障用水安全。而这项定调很高的国家战略也确实为陕西后来的生态治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壶口瀑布是国家级风景区
在此处黄河水面宽度骤减10倍
加上位于黄土高原地区,其地貌类型以碎黄土塬为主,造成此种景观
(图片
图虫·创意)▼可惜在当时的条件下,为三北防护林工程准备的树木主要是生长较快的泡桐、杨树、油松等。这些树生长很快,但根系并不发达,耗水量还很大,寿命也不长,能够起到暂时性的防护效果,但长期来看起到的生态成效并不明显。为了抢工期,一片区域内人工种植的树木还往往是同一种。树种单一的森林也就意味着它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是重合的,又无法形成互相补足养分的任务,遇到特定的植物传染病更是毫无抵抗能力,三北防护林工程早期种下的树在几十年后或多或少都出现了退化现象。陕西省对林业是真的很重视▼
看来靠简单的在荒地直接种速成林并不是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政策和技术的进一步配合,才能让陕西重现青山绿水的优美环境。退耕还林的正确姿势
年,一位多才多艺的老同志看了《关于陕北地区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调查报告》,感到很高兴。他提笔作了这样的批示:“经过一代一代人长期地、持续地奋斗,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应该是可以实现的。”陕北的生态治理工作,就这样成为了西北地区重获新生的样板案例。这背后当然少不了大量个人的默默奉献与工作
(图片
图虫·创意)▼两年后,陕西、四川、甘肃三省率先开始了“退耕还林”的试点工作,进一步将生态治理进行到底。而在退耕的同时,陕西也在进行大力的造林工程,这项工作在00~年达到了高峰,每年种植的林木都在5万公顷以上。陕西-年退耕还林计划任务示意▼
工作的重点自然是黄土荒原的重灾区陕北,占到了全省计划任务的48.3%,再加上渭河流域的关中地区,全省对黄河流域的投入比重达到了70%以上。而在吸取了早期三北防护林的经验教训之后,陕西省在植树造林时也不再采取一刀切速成林的方式,而是因地制宜地针对各地不同的自然现状,采用了不同的绿化战术。在长城沿线的定边、靖边、榆阳、神木等地区,风沙是最大的障碍,土地风蚀沙化严重,生态也十分脆弱,适合沙柳、沙松等沙地植物生长。在条件稍缓的地区,则种上了樟子松、杨树、臭柏和紫穗槐的混合林,巩固治沙的成果,作为防风防沙的第一道防线。在土地沙化严重的地区都会通过沙柳等植物来固沙
你的绿色能量够种几棵啊
(图片
图虫·创意)▼尤其是作为治沙样板的靖边,在毛乌素沙漠的环抱下,市区内却是绿草如茵,还有自己的湿地公园,蔚为奇观。靖边县城旁的芦河湿地公园,绿茵清水
(图片来自shaanxi.gov)▼
在黄土高原腹地,包括榆林延安两市的大部分地区,治理重点则是保持水土,根系发达的植物,如沙棘、苜蓿、紫穗槐是重点种植植物。为了让退耕的农民能得到实惠,在适合果树生长的地区还安排了枣树、山杏的种植,与灌木形成立体林区,还能结出果子创造利润。延安也绿起来了▼
关中平原的任务稍轻,种植的主要目的是维持城市和郊区的绿化水平,在部分退耕的地区也引入了果树,以把农民的损失降到最低。事实上,当农民被从粮食生产中解放出来以后,很多人选择了进城打工,家中还有果树作为副业,家庭收入反而提高了。苹果大丰收,不久后就会销往全国各地
果农的钱包也会鼓起来▼
陕南秦巴山区造林的主要目标也是水土保持,坡度在5度以上的水土流失重灾区几乎全部还林,还根据山地的肥力情况引入了板栗、核桃、柴胡等山地经济作物,用经济林的形式固定土壤。有意思的结果是捡野栗子成为了很多汉中人休息日郊游的活动……就是在这样的努力下,陕西真的实现了建设山川秀美大西北的任务,森林覆盖率每年都在创新高,黄土高原输入黄河的泥沙量也减少了一半不止。世界上没有比这更划算的投资了。生态奇迹!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00年4月日陕西省林业局公布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4%这意味着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榆林市榆阳区孟家湾镇中营盘水库旁的植被李羽佳摄
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让毛乌素绿洲变沙漠毛乌素沙漠又称鄂尔多斯沙地位于陕西、内蒙古两省区交界是中国的四大沙地之一总面积4.万平方公里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里还是一片水草肥美的大草原由于不加节制的开垦和战乱的冲击唐朝时期毛乌素变成了一块小沙地千百年过去
因为不合理的利用开发
沙地一点一点扩大
草皮被一点一点无情吞噬
毛乌素最终变成了一片沙漠
在新中国成立前近百年
流沙已越过长城南侵50多公里
解放初期
榆林市林木覆盖率只有0.9%
流沙吞没农田牧场10万亩
6个城镇、41个村庄被风沙侵袭压埋
榆林每年因水土流失
输入黄河泥沙高达5.3亿吨
占中上游入黄泥沙量的三分之一
山高尽秃头,滩地无树林
黄沙滚滚流,十耕九不收
这是当地人流传的顺口溜
治沙!治沙!
一场只能赢不能输的战争
随着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
退耕还林还草等国家重点工程相继启动
治沙成了这片土地上的
人们共同努力的目标
年5月14日
为了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
54名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女民兵
在风沙侵蚀最为严重的
补浪河乡黑风口
搏战风沙
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
在14任连长的带领下
累计推平沙丘多座
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5条
榆林市榆阳区补浪河乡治沙女民兵连的队员们在修剪树枝刘继远摄年初
国家鼓励个人承包治沙
石光银成为榆林个人承包
治沙造林的第一人
他成立了全国第一个
农民股份治沙公司
一生只做治沙这一件事
走“公司+农户+基地”的路子
把治沙与致富紧密结合起来
全国治沙英雄牛玉琴
30多年治沙11万亩
使不毛之地变成了“人造绿洲”
记者问她为什么非得治沙
她说:
没有别的路,必须治沙!
一代又一代人
在这片土地上植绿大漠
演绎了可歌可泣的治沙壮举
了不起的壮举!
70年沙漠变绿洲
70年来
陕西榆林
以年1.6%的荒漠化逆转速率
不断缩小毛乌素沙漠面积
年的子州佛殿堂
年的子州佛殿堂新姿
这里栽种的树木按1米株距排开可绕地球赤道54圈林木覆盖率由0.9%提高到34.8%陕西榆林市靖边县东坑镇毛团村年逾九旬的郭成旺(左)的孙儿郭建军抱着老人年栽下的一棵树,当年的树苗现已长成参天大树“绿水青山”来了
“金山银山”也跟着来了
风沙区大棚种植、沙漠旅游等蓬勃兴起
榆林从事沙产业的单位多家
年产值4.8亿元、从业人员10万余人
陕西榆林市靖边县东坑镇新建村绿色包围中的农家小院穿越毛乌素沙漠的榆靖高速,是中国建成的第一条沙漠高速公路为生态奇迹点赞!
向治沙英雄致敬!
参考文献
杨田.陕西省三北防护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博士),.
赵鸣飞,王宇航,邢开雄,等.黄土高原山地森林群落植物区系特征与地理格局[J].地理学报,,69(7):-95.
冯尕才.民国时期西北地区森林变迁及林业建设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01.
尹华.陕西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文琳资讯,每日提供最新信息。欢迎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xihuangcaoa.com/hxcf/11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