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急救系列之一:心绞痛
心绞痛是常见的疾病,表现为胸前区压榨性疼痛,一般持续数分钟,可放射至左肩背部,或不能及时治疗,会造成生命危险。
若遇到这种情况,中医如何应对
①可按压至阳穴,刺激这个穴位可以迅速缓解心绞痛。用手指按压,或者用笔头、短棒、硬币,甚至于一小块尖头石子都可以。按压时适当用力,以病人出现酸胀感为度。按压时间越长效果越好,一般按压数分钟即可。经按数秒钟后,心绞痛即开始缓解,按压1次可维持有效时间半小时许,医院抢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②按压内关穴,在小臂掌面,腕骨向上三厘米左右的位置,两个筋的中间。可以用拇指重重按压内关穴,能快速缓解心区的绞痛。
③“狠掐臂前大筋急救法”
高举患者大臂(男左女右)寻取臂前大筋,一手举臂,以另手拇食指二指掐起患者臂前大筋,旋掐旋放,连续三次,五次或七次,患者若为心因性之休克,多可迅即复苏,此方用于晕针所致之休克,亦甚有效。
中医急救系列之二:中风
患了中风,脑部的微血管,会慢慢的破裂,遇到这种情形,千万别慌,患者无论在什么地方(不管是浴室、卧房或客厅),千万不能搬动他。因为,如果移动,会加速微血管的破裂!
要先原地把患者扶起坐稳止防止再摔倒,这时开始(放血)。
家中如有专为注射用的针当然最好,如果没有,就拿缝衣用的铜针或是大头针,用火烧一下消毒,就在患者的十个手指尖(没有固定穴道大约距离手指甲一分之处)上去刺,要刺出血来(万一血不出来,可用手挤),等十个手指头都流出血来(每指一滴),大约几分钟之后,患者就自然清醒了。
如果嘴也歪了,就拉他的耳朵,把耳朵拉红,在两耳的耳垂的部位各刺两针,也各流血两滴,几分钟以后,嘴就恢复原状了。等患者一切恢复正常感觉没有异状时再送医,就一定可以转危为安,否则,若是急著抬上救护车送医,经一路的颠跛震动,医院,他脑部微血管差不多已经都破裂了。
中医急救系列之三:胃痛
随着大众对养生保健的重视,足三里日益为大众所熟悉,许多养生书上都对其保健作用赞不绝口。唐朝名医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云:“若要安,三里常不干。”意思是说使足三里穴常常保持湿润的状态,即常灸足三里,久之使穴位处出现小水疱、结痂,形成瘢痕,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效。孙思邈本人常用此法,至年老犹视听不衰、神采甚茂,寿至百岁。因此许多名医都提倡男性在年过三十后,时常灸足三里以延缓衰老。在德川时期,日本政府已将三里灸列入政府健民措施,提倡全民施灸,长幼无异,妇孺皆然。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重要穴位,位于外膝眼直下三寸(约四横指)、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按揉多有酸痛感。足三里除了保健,还有治疗胃痛的疗效,在外出旅游或夜间仓促无药之时,不失为急救的上策之选。记得我刚上班不久,一次值夜班,凌晨3点左右一位住院的一位老先生突发上中腹绞痛,表情痛苦,额上汗出,一刻钟左右尚未缓解,故护士紧急叫笔者查看。当时考虑为胃绞痛,因医院药物准备不全,笔者见其体检腹部无明显肌紧张,排除胃肠穿孔,故予按压推揉双侧胃经足三里,约3分钟后疼痛减轻,5分钟左右疼痛基本消失,未再用药,一周后出院胃痛也未再发作。一次坐火车,碰到一位外出旅游的阿姨,早上吃坏了东西,恶心呕吐,胃里隐痛不舒服,火车上也没有药品,我尝试帮其按揉足三里,配合第二掌骨胃点和内关穴,大概过了几分钟,恶心不适减轻,后让其自行按摩,症状也逐步缓解。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相信每个中医师都曾有过类似运用针灸推拿急救的实践,但有些人从自己的有限认知出发,否认中医的急救作用,迷信自己,缺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科学学习精神,固步自封,令人惋惜。
针灸学《四总穴歌》中的“肚腹三里留”,总括了足三里穴对胃肠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治疗作用。其所以能治疗胃肠疾病,乃因足三里是阳明胃经之合穴。胃属土,阳经的合穴也属土,故本穴为土经的土穴。此外,足阳明胃经的脉气属胃络脾,其循经路线,从头至足,经过肚腹。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足三里为治疗胃肠疾病的要穴,具有调理脾胃、通腑导滞等功效,凡一切胃肠疾病,不论虚、实、寒、热之证,都可针灸足三里治疗。临床多用于治疗胃痛、呕吐、呃逆、腹痛、便秘、泄泻、痢疾、肠痈等病症。
值得注意的是,对胃癌、胃出血的病人不宜按揉、针灸足三里,促进胃蠕动,反而有加重出血的危险,切记。
另外,第二掌骨诊疗法中脾胃点附近寻找压痛点,旋转按揉也有缓解效果。
中医急救系列之四:急性腹痛
腹痛的原因很多,大致分为:伤寒腹痛、中暑腹痛、气滞腹痛、虫积腹痛、气滞腹痛、虫积腹痛、食积腹痛等。其疼痛症状各不一样,但止痛手法大致相同。
(1)掐内关、足三里、行间:用手指压以上穴位。
(2)拿肩胛、腹肌:用手指拿提肩胛筋、腹部大筋。
(3)摩脐中:用手掌摩揉脐中,以肤热为度。(4)按天枢、中脘:用手指点两穴。
(5)推脊椎:用两拇指从大椎穴往下推行。反复多次。
若是受寒、气滞、中暑等导致腹痛,可选用藿香正气胶囊或丸,或用热毛巾热敷,或用橘皮生姜泡茶饮用,均可有缓解效果。若是腹泻、腹痛,口干不怕冷,肛门灼热,可选用黄连素口服。若感冒后出现腹泻,肛门灼热感,大便稀溏,微微发热,可选用葛根芩连丸或汤剂。
另外,第二掌骨诊疗法中脾胃至腰腹点附近寻找压痛点,旋转按揉也有缓解效果。在腹痛时饮食应注意清淡,喝小米粥等可有养胃健脾的效果。
中医急救系列之五:胆囊炎、胆结石急性发作
胆结石急性发作多呈持续性右上腹痛,阵发性加剧,可以向右肩背放射,往往会伴有恶心、呕吐。有部分患者可以在几小时后临床症状自行缓解。如果胆囊结石嵌顿持续不缓解,胆囊会继续增大,甚至会合并感染,从而进展为急性胆囊炎,如果治疗不及时,少部分患者可以进展为急性化脓性胆囊炎,严重时可以发生胆囊穿孔,临床后果严重
一般可选取胆俞、胆石点针灸或按揉,多可较快缓解。在饮食上应注意避免油腻,特别是煎鸡蛋,防止病情复发。
1.胆俞:位于第十椎外开一寸半,尤其是胆结石发作时,压的会很痛。胆结石治疗好了以后,压痛点就会消除。
2.胆囊穴:从阳陵泉正下差不多一寸的距离,是奇穴胆石点。在两个肌肉的中间找压痛点,下针后疼痛就去掉了。
还可以配合巨阙、小肠的募穴关元穴,以及背后心俞,胆募日月等穴位。
在急救方面,这些穴位都是法宝,说不定旅游时就用上了。
中医急救系列之六:哮喘发作
耳穴治疗哮喘突然发作效果极是迅速,不比喷喉剂慢。并且,耳穴对于急性痉挛、急性疼痛和急性炎症,往往有迅速的止痉止痛消炎效果。哮喘急性发作,中医该如何应对?
①手指按压天突穴:病人自己或他人用拇指勾住胸骨向下按,一按一松,刺激病人咳嗽,或者吐出浓痰涎沫,往往可以迅速缓解哮喘症状,可按压此穴以救急。
②针刺大鱼际的中间,刺入留针一会儿,即可以缓解哮喘发作。大鱼际是肺经所过,在此处针刺可以通宣肺气,缓解喉管以及支气管的痉挛,对于咳喘不止亦极有效。
中医急救系列之七:醉酒
倪海厦医师经验:耳穴解酒穴
临床上经常遇到急性酒精中毒(醉酒)、发酒疯、胡言乱语的病人,这在耳珠女孩穿耳洞的地方,放两滴血出来,这是解酒穴。如果已经先打洞了,穴道却仍还在,在解酒穴旁边放血,一般来说醒酒,马上醒过来。
食疗方法
1溪黄草:可取30克左右煮茶饮用。
溪黄草是民间草药,俗称熊胆草、香茶菜、土黄连等,被瑶族称为神仙草,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祛湿、凉血散瘀的功效,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痢疾、肠炎、跌打瘀痛等病症。溪黄草在广东各地临床应用普遍,并可以加速酒精代谢、减轻肝脏负担,迅速修复肝肾损伤,明显缓解头晕脑胀,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运动失调等酒后不适反应,让您在第二天迅速恢复精力。
2葛花、葛根解酒茶:
葛花为豆科植物葛的干燥花,解酒醒脾,用于饮酒过度,头痛,头昏,烦渴,胸膈饱胀,呕吐酸水等伤及胃气之症。很多国产解酒药都是葛花作为原材料,葛花解酒茶组份有葛花、万寿果、枸杞、葛根、菊花、桂花、酸枣、陈皮、人参、甘草、绿茶等。最宜饮酒时伴随饮用,即有解酒护肝肾的效果,效果令人满意。也可单用葛花10-15克,加茶叶少许煮茶饮。另外枳椇子、菊花、甘蔗汁、苦参、肉豆蔻等药物也有很好的解酒效果。《肘后备急方》:大醉酒,连日烦毒不堪,可用葛根煮饮。
3菊花解酒茶:
《外台秘要》治酒醉不醒:九月九日真菊花,为末,饮服。
本平台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