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老专家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中药材种植不同于GMP认证的工业化生产,他们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有很多非人为的因素存在。同时,绝大部分栽培中药材存在重茬问题,比如丹参,一般种植一茬后必须换地。这些特性决定了无法在一块土地上长期种植。土地分属于多家种植户,规范化管理分散的土地难度很大,加上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出致使农村青壮劳动力严重缺乏;农民用工工价及土地租金大幅增加,导致中药材基地经营成本上升;农产品、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大幅涨价,加上中药材价格的波动,影响农民种植药材的积极性,也影响土地的规划。上述因素严重制约了中药材生产基地的发展。我们为了从源头控制好中药材原料的质量,从年开始致力于中药材GAP研究及生产基地的建设,迄今为止,已建成板蓝根、丹参、穿心莲、溪黄草4个中药材生产基地,基地采用“公司+政府+技术依托单位+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企业是中药材生产的主体,既要解决农民问题,又要解决资金、技术等问题。现就中药材生产基地在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其对策进行浅析,期待与同行共同探讨。1中药材栽培中存在和急需解决的问题1.1缺乏产业化协调机制及配套政策国家出台并推行GAP多年,针对中药材生产未设置专门的主管部门,未有相关的配套政策出台。中药材GAP要求高、投人大,生产成本较高,而且GAP药材优质未优价,缺乏配套政策的支持。地方龙头企业、药农和市场之间的联结度也较为松散,远未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化经营协调机制。当中药材价格上涨时,农户将所收获的中药材卖给其他收购商获取利益,导致签约的中药材生产企业无法回收药材,从而原料严重短缺致使利益受损;当中药材价格跌破协议价时,大量非基地生产的药材冒充基地药材卖给基地公司,当基地回收截止时,造成部分协议农户的药材卖不出去,药农和企业两方面的积极性都受到挫伤。1.2生产运营模式不合理目前,我国中药材基地生产运营模式主要有“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基地+技术依托单位+农户”等。以农村农户个体、基层政府行政引导下组织的小集体、企业采取订单方式组织的(仍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元——公司+农户)中药材生产仍是目前我国药材基地建设的主要模式,由于缺乏技术人才、经济实力有限,难以实现规模化,难以实行有效的管理与技术规范,难以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新方法,科技含量较低,无法保证药材的质量与稳定性,同时投入各方的经济利益也难以得到保护。1.3重建设轻管理目前在许多区域,基地在建设之始均能做到合理规划,制定标准,严格把关。然而一旦建成,后期管理就会逐渐呈现松懈或断档,不能保持对中药材在正常生长过程中的监测和跟踪监督,田间管理与技术指导不能及时到位,导致最终不能很好地保证中药材质量。1.4种质混杂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较普遍。缺乏对种质资源的系统研究,尤其是对基原植物遗传规律的研究。随着种质变异,品种的退化等诸多问题不断出现,加之研究不够,导致中药材的质量下降、不稳定。此外,中药材种子种苗比较混乱,多数为药农自留自用,没有专业的种子种苗生产和供应商,种子的混乱导致中药材品质和产量的不稳定。没有好的种子种苗,最好的种植技术和管理也是劳而无功的。所以,种子、种苗问题一直是中药材生产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也是中药材生产中急需解决的瓶颈问题。1.5绿色药材重视不够目前在许多基地,药材栽培、管理措施缺乏科学性,而药用植物生物学特性各异,栽培期间需肥量大、病虫害多有发生,导致了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加之药农对肥料的合理使用及病虫害的防治知识有限,不管土地肥力情况,不管作物需肥规律,不管化肥特点,乱施乱用。为了增产增收,大量施用化肥,低价、毒性大的农药使用得广泛且普遍,结果一是使病虫害产生抗药性,使农药用量不断加大;不平衡施肥造成施肥效果差,还产生了拮抗作用;导致中药材产品重金属、农药残留量等有害物质含量超标;采收及产地加工粗放、不规范,导致中药材质量降低、黄曲霉素和微生物等超标。二是严重污染了土壤、水质等自然环境。1.6种植规模小、分散中药材GAP要求基地生产规模要实现规模化、产业化,有一定规模的种植面积,而且有一定规模的连片面积。要保证中药材生产基地药材的一致性,必须对整个基地实施统一的管理。但是,面对分散自由的农户和归属分散的土地,加上中药材有忌连作宜轮作的特点,对一年采收的中药材如板蓝根、穿心莲、丹参药材来说,基地每年都面临着选地的问题。1.7草害严重、农村劳动力缺乏及劳动成本过高由于中药材GAP基地禁止使用除草剂,中药材生产基地草害非常严重,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劳动用工工资的增长,人工除草难度加大,成本也增加,防除杂草成为基地运作的难题。目前中药材种植业普遍存在机械化程度低、劳动用工多的特点。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市务工,农村青壮年难以寻觅成为农村的普遍现象。在穿心莲生产基地,年7月请农民工除草是25工,年4月份提高至40工,工价增长了60%,而且不易找到人。1.8连作障碍已成为制约中药材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目前在栽培的药用植物中,根类植物占70%左右,并且存在着一个突出问题,即大多数根类药材忌“连作”,连作的结果是使药材品质和产量大幅度下降。连作障碍严重危害丹参生长,主要表现在6~9月,丹参生长期的枯苗率大幅度上升,地上、地下部生长量下降,根系数量、直径和长度减小,产量降低,由于根系外观畸形,造成商品率下降。通过对土壤pH测定发现,丹参连作障碍可能与土壤酸性增加有关。我们4个中药材生产基地的产区,特别是丹参基地产区和板蓝根基地产区均出现过大面积连作障碍,表现在重茬地生理性死苗现象不断发生,缺苗现象严重,病虫害加重,导致药材质量和产量均下降,严重制约基地的可持续发展。1.9采收加工技术不规范中药材品质的好坏,决定于有效成分含量的多少,有效成分含量的高低又与产地、采收季节、时间、方法有着密切关系。不适时采收、采收技术不规范、加工与贮藏技术不规范,致使中药材质量无法保障。1.10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效益不高影响农民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从我们4个中药材生产基地的产区巡查可知,因为中药材GAP种植禁止使用除草剂,所以中药材GAP种植投入劳动力更多,生产成本更高。目前粮价上涨,花生、玉米、大豆、烟叶等农产品价格亦大幅度上涨,而种粮油投工较少,自从经济作物大幅度涨价后,农民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受到影响。2对策2.1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充分调动药农的积极性每年提前做好种植规划,与种植农场、大户或农户签订种植合同,一是提高药材收购保护价,维护种植户的利益,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产区种植户的种植热情;二是公司租赁土地聘请农业工人实施农场式管理,建设GAP示范基地、种子种苗生产基地和科学试验田。三是与拥有大面积土地的农场或大户合资共建生产基地,公司为合作方提供扶持资金、种子或种苗、种植技术及服务,并回收中药材产品,合作方负责投入土地和生产过程管理,从多方面确保种植方的利益。但质量、数量必须符合要求,质量不合格者决不回收,以此保护企业的利益。此外,每年对成绩突出的种植户进行奖励,对不符合要求的种植户取消其种植户资格。2.2建立高效的中药材GAP基地运营模式“公司+政府+基地+农户”模式,规范化种植技术易执行,产品质量有保证,双方优势互补,易达成共赢。我们成功探索出“公司+政府+基地(GAP示范基地+种子繁育基地+科学试验基地)+农户(协议)或大户”生产运营模式,4个中药材生产基地的GAP示范基地、种子种苗基地及科学试验基地均是把农户的土地租赁过来实行“农场式”管理,聘请种植工按照SOP的要求实施田间作业,向周围的药农示范GAP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但示范基地模式成本较高,运作资金完成靠总部支持,农户种植面积小且分散,不利于管理,规范化种植技术难于执行。4个基地从年开始尝试订单农业,即与土地承包商或国营农场签订订单合同,由对方实施种植管理,我方提供种子种苗和技术培训及指导,回收药材产品。农场或大户拥有自主的土地、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农业工人,容易实现规范化管理和产业化经营,基地公司提供种子种苗、技术和过程指导及监控,SOP的实施和药材质量都有保证,基地公司制订药材保护价并回收药材产品。2.3制定规范的生产管理制度和生产操作规程为了实现中药材基地的规模化和规范化,严格践行GAP,将SOP真正落到实处,我们在多年科研试验的基础上,结合中药材生产的实际,制定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人员管理等管理制度,制定了《中药材生产标准操作规程(SOP)》及各操作单元的种植SOP,通过培训后在基地实施。同时修订了中药材内控质量标准及评价标准,对每年生产的药材产品进行检测与评价。2.4制定科学合理的耕作制度以解决连作障碍、杂草多等问题建立合理科学的耕作制度,是解决中药材连作障碍的最有效办法。如本公司板蓝根种植基地的轮作模式为:小麦—板蓝根—小麦、豆类或玉米—板蓝根。在茬口安排上应错开白菜、萝卜、甘兰、黄瓜、番茄、棉花等作物,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协调和改善土壤养分等的供应,调节土壤肥力。一个地块栽培某种植物后,其营养元素总量及其比例必然发生改变,依据改变后地块肥力状况,搭配相适应的植物,就可少施肥、少投入,使其良好生长。如小麦根系人土较浅,以土壤中吸收的氮较多,但能固定大量碳素,有利于维持或增加土壤有机质水平,板蓝根为深根植物,根系人土较深而需钾较多,玉米为高杆作物,三者所需的营养素不同;豆类对钙、磷和氮吸收较多,且能富氮类从而增加土壤中氮素的含量;豆科、板蓝根等十字花科植物利用土壤中难溶性磷的能力较强。将小麦、板蓝根、豆科或玉米等作物搭配轮作,容易维持土壤肥力均衡,做到用养结合,充分发挥土壤潜力。小麦等禾本科作物残留于土壤中有机碳较多,而豆科等落叶量大,氮、磷含量较多,因此小麦与豆类轮作有利于调节土壤磷、氮平衡。水旱轮作、适应密植或采用间套种模式是减少杂草有效的办法,有条件的地块,应实行水旱轮作,既可减少杂草,又可减少病虫害。2.5加快机械化作业水平、提高劳动效率提高机械化作业程度,减少劳动强度和用工是基地生存和发展的迫切要求。目前我们板蓝根、丹参GAP基地实现了机械化耕耙地、采收作业;其他生产基地均实现了机械化耕耙地。实现机械化作业是未来中药材基地的生产方向。2.6开展最佳采收期与采收加工方法的研究这方面早已被历代医药学所重视。陶弘景谓:“其根物多以二月八月采者,谓春初津润始萌,未充枝叶,势力淳浓也。至秋叶干枯,津润归流于下也。大抵春宁宜早,秋宁宜晚。花、实、茎、叶,各随其成熟尔”。我们多年来着力于中药材生产基地栽培药材最佳采收期与采收加工方法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如穿心莲在开花初期穿心莲总内酯含量最高,在果实成熟期穿心莲总内酯含量最低,基地穿心莲最适宜采收期确定为开花初期;溪黄草在枝叶茂盛期熊果酸与浸出物含量最高,果实成熟期熊果酸含量最低,基地溪黄草最适宜采收期确定为枝叶茂盛期(株高约70~80cm)。2.7建立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中药材的良种繁育是实现中药材种植规模化、规范化的重要环节,是源头中的源头。在基地建设之初,对栽培的品种必须正本清源,选择正品种源作为基地栽培的种质。正品良种是一切工作的基础,一旦选种育种失误,全盘皆否。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选择良种,并建立良种繁育基地,是中药材生产的首要任务。我们为了正本清源,确保栽培正品优质的种源,组织人员对自建基地中药材品种进行种质资源的调查与研究,建立自主的种质资源谱田。在种质研究基础上,筛选并确定基地栽培用的种源。建立自主的良种繁育基地,生产种子或种苗,统一向生产基地提供种子。如丹参基地在方城县杨集乡龙凤沟租用hm2林地,建设丹参野生抚育园和7hm2左右的丹参种子生产基地和科学试验基地。板蓝根GAP基地从农家品系中选择了“柳叶型”板蓝根作为基地的栽培种源。2.8绿色中药材生产基地的建设绿色中药材的生产是指无公害(包括无农药残留、无重金属超标、无霉菌残留等有害物质的污染)的中药材生产。中药是防病治病的特殊商品,因此对中药原料中药材的要求应更加严格,疗效与安全同等重要。齐二药、三鹿奶粉、鱼腥草等质量与安全事件的频发,向我们敲起了警钟。我们应该吸取教训,认真研究造成中药材农药残留、重金属、霉菌残留等有害物质污染的原因;对引起中药材质量变异的因素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引入绿色生产理念,建设绿色中药材生产基地;从环境选择、种质种源把关、绿色环保施肥、病虫草害综合与生物防治、规范采收、加工与贮藏等环节人手,严格控制污染源,实现绿色药材的生长。2.9积极引进与培养人才中药材GAP是近年来兴起和实施的新事物,熟悉中药材GAP的人才较少,加上GAP涉及的范围广、专业多,是系统工程,所以更缺乏既熟悉农业、又熟悉中药、还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多数中药材基地处于偏远落后的山区,人才更加缺乏。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和技术依托单位,构筑技术平台,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是中药材GAP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成立了GAP研究开发中心,聘请有经验的GAP专家作顾问,从南京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农业院校引进人才,加快中药材GAP的研究与推广步伐,同时向每个中药材生产基地派驻技术员。与技术依托单位——南京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组成专家组,加大对中药材基地管理人员和广大药农的技术培训力度,组织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联合办班或上门指导的形式,把技术送到田头地角,让广大种植人员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为培养经验丰富、作风扎实的GAP人才提供了平台。中药材GAP作为我国中药材生产管理的国家标准,其大力推广和实施将会在提高中药材质量上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中药材GAP生产基地的建设和发展,既提高了中药材产区整体的生产技术水平,又让质量和无公害绿色概念深入人心,还让更多的群众认识并认可中药。尽管中药材生产基地在建设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问题总有解决的办法,道路曲折,前程无限光明。参考文献:略
声明:本文摘自期刊“中国现代中药”,分享仅为传播中药行业相关知识,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感谢原作者的辛苦付出。若有异议,将做删除处理。
邓乔华-《浅谈中药材生产基地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上一篇:国际上传统药物管理对我国中药材管理制度的启示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xihuangcaoa.com/szhj/10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