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溪黄草 > 溪黄草用法用量 > 正文 > 正文

药用绿植简介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9/6 6:02:08

药用植物是指医学上用于防病、治病的植物,其植株的全部或一部分供药用或作为制药工业的原料。广义而言,可包括用作营养剂、某些嗜好品、调味品、色素添加剂,及农药和兽医用药的植物资源。

药用植物种类繁多,下面就简单的的为大家介绍一下:

1.曼陀罗

有毒,为镇静要药,可松弛肌肉,古代麻沸散和云南白药主要成分,民间花、子、叶、根各有不同用法,分治不同疾病,子十粒嚼服可治疗失眠。

2.鬼针草

嫩绿时可当菜吃,还算可口,可疏散肝热,据说对降低转氨酶效果很好。

3.苦菜

苦菜在古本草列为上品,可健胃益胆,抗肿瘤,很适合现代人。

4.葵菜

有野生和种植两种,《本经》列为上品,种植品是食之有益于健康的蔬菜。野生种,可通利五脏,根用以通利肾窍,叶以红糖为引,治疗疮肿外敷有效。

5.荨麻

药书或言有毒、或言小毒、或言大毒、或言剧毒。实际上,民间过去多作药用,现在多作蔬菜食用。其刺生时接触汗毛有刺痛感,煮汤或与鸡蛋煎味道都很可口。

功能主治:可治疗小儿风咳,风火牙痛等症。其根治疗荨麻疹有奇效。

6.龙葵

清热治肿瘤,也是常用野菜之一,有保肝、健胃、明目之功。

7.黄袍

果实味美,开胃,柔肝缓急,小儿食之有益。

8.何首乌

根可补气养血,气味平和,可常食用,生用解毒通便而不伤阴。苗有安神润血之功。

9.乌袍

果实和黄袍同功,叶和嫩尖以红糖为引煎服,治肝急水泻有奇效,并且没有副作用。

10.野薄荷

散风热,逐秽气,解鱼虾毒。

11.棕榈

棕毛、花、根入药,性收涩,可以止血,但妇科白带用之更为对症。

12.灰灰菜

一般不入药,古方用之制作冬灰,今少用,能清肺腑淤积。

13.夏枯草

应节令而生,能和血,引阳入阴而治疗失眠。味咸,能软坚散积。无毒,嫩苗应该可作菜。

14.景天三七

中药名:土三七

来源:景天科、景天属

药用部位:全草。

功效:活血止血、消肿止痛

15.毛麝香

来源:玄参科

功能主治:祛风湿,消肿毒,行气散瘀止痛。治风湿骨痛,气滞腹痛,疮疖肿毒,皮肤湿疹,瘙痒,跌打损伤。

16.排钱草

药用名:又叫龙鳞草、午时合、金钱草、午时灵、叠钱草、钱排草、双排钱、金钱豹、四季青、钱串草、双金钱,纸钱剑、猎狸尾草。

来源:豆科、俳钱树属

产地:分布于江西、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药用部位:根和叶

归经:肺;脾;肝经

功能主治:行血破瘀,软坚散寒,清热利湿,用于肝脾肿大,关节炎,月经不调。

17.大青

药用名:又叫大青叶、臭大青、土地骨、淡婆、羊咪青、臭叶树、淡婆婆、路边青

来源:马鞭草科大青属

产地:生于海拔m以下的平原,路旁。丘陵。山地林下或溪谷旁。分布于华东及湖南、湖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药用茎、叶。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外感热病、热盛烦渴、咽喉肿痛、口疮、黄疸、热毒痢、急性肠炎、痈疽肿毒、衄血、血淋、外伤出血。

18.蛇莓

药用名:又叫泡草、三匹风、龙吐珠、三爪龙、野三七、一粒金丹、大莓、蛇果果、雪丁草、三叶草

来源:蔷薇科蛇莓属

药用部位:全草

性味:归经甘、酸,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用于感冒发热,咳嗽,小儿高热惊风,咽喉肿痛,白喉,黄疸型肝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月经过多;外用治腮腺炎,毒蛇咬伤,眼结膜炎,疔疮肿毒,带状疱疹,湿疹。亦可治癌症。并可用于杀灭孑孓、蝇蛆。

19.细叶十大功劳

药用名:又叫刺黄柏、刺黄连、刺黄莲、刺黄芩、大黄连、独叶十大功劳、黄天竹、老鼠刺、老鼠黄、猫儿头、木黄连、山黄芩、水黄连、土黄柏、土黄连、土黄芩、细叶十大功劳、狭叶十大功劳、小黄连、小叶十大功劳、叶黄连

来源:小檗科十大功劳属

药用部位:根、茎、叶

性味归经:苦,寒。归肝、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叶:滋阴清热。主治肺结核,感冒。根、茎:清热解毒。主治细菌性痢疾,急性肠胃炎,传染性肝炎,肺炎,肺结核,支气管炎,咽喉肿痛。外用治眼结膜炎,痈疖肿毒,烧、烫伤。

20.淡竹叶

药用名:淡竹、竹叶

来源:禾本科植物淡竹叶的干燥全草入药。

产地:主产于广东、广西、海南等地。

商品质量:以叶片大,质柔软,色青绿,不带根及花穗为佳。有清热除烦,利尿通淋功能。

功能主治:热病的心烦口渴,心经有热的口舌生疮,小便赤涩淋痛等。

21.射干

药用名:扁竹兰、鬼仔扇处方用名射干。

来源:鸢尾科植物射干的干燥根茎,主产湖北,河南,江苏,安徽等地。

商品质量:以根茎粗壮断面色黄者为佳。

功能主治:有清热解毒,祛痰利咽功效。应用于咽喉肿痛。痰热壅盛、咳喘。寒痰壅肺咳喘配麻黄、细辛、半夏,如射干麻黄汤。

孕妇慎服

22.白背叶

药用名:白叶野桐、白面戟、白鹤树等,

来源:属大戟科、野桐属植物,是我国大戟科中的一个特有种,资源丰富。

产地:广泛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

功能主治:慢性肝炎、肝脾肿大、水肿等病症;同时也用于治疗胃痛呕水、外伤出血和皮肤湿痒等病症。

23.鸡冠紫苏

药用名:品舟、赤苏、红紫苏

来源:唇形科紫苏属

药用部位:全草

功能主治:发表,散寒,理气,和营。治感冒风寒,恶寒发热,咳嗽,气喘,胸腹胀满等。

24.车前草

药店用子,草与子同功,清膀胱热,利肾气,预防积石,此外,引肺热从小便出,可治疗咳嗽。有大叶、小叶两种,小叶者良。

25.铁蒿

铁蒿可清虚热,与青蒿相似,味不太苦,困难时期老百姓也食用充饥,有食用保健价值。

26.金银花

金银花全身都可入药,是国务院确定的名贵中药材之一。

功能主治: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保肝利胆的功能,临床应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头痛咽痛等疾病。

27.蒲公英

味:甘,微苦,寒。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功能主治:上呼吸道感染,眼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乳腺炎,胃炎,痢疾,肝炎,胆襄炎,急性阑尾炎,泌尿系感染。盆腔炎,痈疖疔疮。

28.鸭跖草

药用名:竹节菜、鸭鹊草、耳环草、蓝花菜、翠蝴蝶、三角菜、三荚菜、桂竹草、蓝花水竹草、淡竹叶

功能主治:小便不通。用鸭跖草一两、车前草一两,共捣出汁,加蜜少许,空心服。

赤白痢。用鸭跖草煎汤每日服。

喉痹。用鸭跖草汁点喉。

痔疮肿痛。用鸭跖草、碧蝉儿花一起,搓软敷贴患处。

性味归经:甘、淡,寒。归肺、胃、小肠经。

29.垂盆草

味:甘淡微酸,凉。能清热解毒,消痈肿、利尿,解蛇毒。

主治用法:大火烫伤,痈肿疮疡、毒蛇咬伤、癌肿:鲜草一至四两,洗净,捣汁服。干品五钱至一两,煎服。外用鲜草适量,洗净,捣汁敷患处。

30.灯笼草

味:酸平。清热解毒,利尿止血,消肿散结。

主治用法:咽喉肿痛,肺痈,腮线炎。小便不利,血尿。

以上病症用量三至五钱,煎服.

牙龈肿痛:鲜草洗净,捣烂,浸醋含漱.

天疱疮:鲜全草洗净,捣汁涂敷患处.

此药有收缩子宫作用,孕妇忌用

31.苍耳子

性味:性温,味辛、苦。

功能主治:散风湿,通鼻窍。用于风寒头痛、鼻渊流涕、风疹瘙痒、湿痹拘挛。

苍耳全草亦供药用,治急、慢性胃肠炎,菌痢。

32.马兰

药用名:马兰头、阶前菊、鸡儿肠、红梗菜等。

来源:菊科马兰属。

药用:全草。

性味归经:性凉,味辛。入手太阴肺、足厥阴肝经。

功能主治:凉血,清热,利湿,解毒。治吐血,衄血,血痢,创伤出血,疟疾,黄疸,水肿,淋浊,咽痛,喉痹,痔疮,痈肿,丹毒,蛇咬伤。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6钱(鲜者1~2两);或捣汁。外用:捣敷、研末掺或煎水洗。

33.荠菜

药用名:护生草、香田荠、揽鼓菜等。

来源:十字花科荠菜属。

药用:全草。

性味归经:性平,味甘。入手少阴、太阴、足厥阴三经。

功能主治:和脾,利水,止血,明目。治痢疾,水肿,淋病,乳糜尿,吐血,便血,血崩,月经过多,目赤疼痛。

34.横经席

药用名:薄中胡桐、小果海棠、皮子黄、横径席

来源:藤黄科胡桐属

药用部位:根

功能主治:用于风湿关节痛,腰腿痛,跌打损伤,黄疸型肝炎,月经不调,痛经。

35.枇杷

药用名:卢桔、卢橘、芦橘、枇杷果、枇杷叶

来源:蔷薇科、枇杷属

药用部位:叶

功能主治:清肺止咳,降逆止呕。

36.含羞草

药用名:含羞草、感应草、喝呼草、知羞草、怕羞草、害羞草、夫妻草、见笑草等。

来源:豆科、含羞草亚科、含羞草属

性味:甘,寒,有毒

功用主治:清热利尿,化痰止咳,安神止痛、解毒、散瘀、止血、收敛等功效。用于感冒,小儿高热,急性结膜炎,支气管炎,胃炎,肠炎,泌尿系结石,疟疾,神经衰弱;外用治跌打肿痛,疮疡肿毒、咯血、带状疱疹。

37.垂穗石松

药用名:灯笼草、垂穗灯笼草、灯笼石松、狗仔草、过山龙、黄狗仔草、筋骨草、铺地石松、铺地蜈蚣、伸筋草、醉鱼草

产地:分布于浙江、福建、台湾及华南、西南地区。

药用部位:全草

功用主治:祛风湿,舒筋络,活血,止血。治风湿拘疼麻木,,肝炎,痢疾,风疹,赤目,吐血,衄血,便血,跌打损伤,汤、火烫伤。

38.绞股蓝

药用名:白味莲、遍地生根、甘茶蔓、公罗锅底、公锣锅底、绞股蓝、绞股兰、七叶胆、五爪金龙、五爪龙、小苦药

来源:葫芦科绞股蓝属绞股蓝喜阴湿、疏松肥沃的土壤。

产地:以日照少的疏林、山谷、田坎、水坑边、房屋前后坎、山坡路旁、岩脚根等

药用部位:全草

功能与主治:补虚,清热,解毒。用于体虚乏力,虚劳失精,白细胞减少症,高脂血症,病毒性肝炎,慢性胃肠炎,慢性气管炎。

39.广藿香

药用名:百秋李、刺蕊草、广霍香、藿香、南霍香、枝香

来源:唇形科刺蕊草属

药用部位:全草

功能主治:芳香化浊,开胃止呕,发表解暑。用于湿浊中阻,脘痞呕吐,暑湿倦怠,胸闷不舒,寒湿闭暑,腹痛吐泻,鼻渊头痛。

40.闭鞘姜

药用名:广商陆、水蕉花、白石笋、广东商陆、鬼羌、老妈、老妈妈拐棍、路羌猫、妈拐棍、冬笋、水焦花、象甘蔗、樟柳头

来源:姜科闭鞘姜属

产地:闭鞘姜性喜温暖、湿润环境下生长,生于疏林下、山谷阴湿地、路边草丛、山坡、水沟边等处,呈野生状态的闭鞘姜能长势良好。

药用部位:根状茎

功能主治:利水消肿,解毒止痒。用于百日咳,肾炎水肿,尿路感染,肝硬化腹水,小便不利;外用治荨麻疹,疮疖肿毒,中耳炎。

41.车轮梅

药用名:春花、雷公树、白杏花、石斑木、春花木、山花木、石桂、石棠木、铁里木、铁力木、野樱桃树、子京公

来源:蔷薇科石斑木属

产地:喜温暖,充分光线;要疏松,排水好而肥沃的土壤。华北地区不耐寒,需冷室栽培。

药用部位:叶或根

功能主治:消炎去腐。用于溃疡红肿,刀伤。

42.毛相思子

药用名:金不换、毛鸡骨草、牛甘藤、蜻蜓藤、油甘草、油甘藤

来源:豆科相思子属分布广东、广西。

药用部位:全草

功能主治:用于痈疽疮疡、乳痈、咽喉肿痛,肝胆实热、肺热咳嗽等证。痹证偏于湿重者,肢体关节重着,痛处固定不移,风湿骨痛,食滞胀闷、脘腹疼痈、小儿疳积,风湿性关节炎。

43.水浮萍

药用名:大浮萍、水浮莲、水葫芦、大浮莲、大凛、大漂、大萍叶、大叶莲、水莴苣

来源:天南星科、大薸属,生淡水中。分布华南、华东一带。

采集:夏季采收,除去须根,晒干。

性味:辛,寒。

功用主治:凉血,活血,利尿除湿。治荨麻疹,丹毒,水臌,湿疮,跌打损伤,无名肿毒

44.马钱

药用名:大方八、番木鳖、番木鼈树、苦实、苦实把豆儿、马钱、马钱树、马钱子树、牛眼

来源:马钱科马钱属

产地:分布云南、广东海南岛引种栽培;主产印度、越南、缅甸等地。

药用部位:成熟种子

功能主治:治咽喉痹痛,痈疽肿毒,风痹疼痛,骨折,面神经麻痹,重症肌无力。

45.泽泻

药用名:大花瓣泽泻、如意菜、水白菜、水慈菇、水哈蟆叶、水泽、天鹅蛋、天秃、一枝花

来源:泽泻科泽泻属

产地: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新疆、云南等地。原苏联、日本、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等均有分布。

性味:甘淡;性寒

功能主治:利水渗湿;泄热通淋。主小便不利;热淋涩痛;水肿胀满;泄泻;痰饮眩晕;遗精

46.石韦

产地;江南各省、台湾、甘肃、西藏、印度北部、日本、朝鲜、越南

功效:清湿热、利尿通淋

47.甘草

药用部位:根及根茎

产地:甘草多生长在干旱、半干旱的荒漠草原、沙漠边缘和黄土丘陵地带。

功能主治: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抗炎抗病毒抗菌抗肿瘤,治疗冻伤,消化性溃疡有治疗作用,能影响胃酸分泌

48.糯米团

药用名:糯米草、糯米条、蚌巢草、大红袍、大拳头、对叶藤、饭藤子

来源:荨麻科糯米团属

产地:产苏南,生于山坡;林下及沟边潮湿处;分布长江以南各省。

药用部位:根或全草

功能主治:健脾消食,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用于消化不良,食积胃痛,白带;外用治血管神经性水肿,疔疮疖肿,乳腺炎,跌打肿痛,外伤出血。

49.杜仲

来源:仲科杜仲属

药用部位:树皮。

功能主治:祛风湿、强筋骨、安胎

50.小蓟

药用名:刺儿菜、猫蓟、刺萝卜、刀菜、野红花等。

来源:菊科蓟属。

药用部位:全草或根

性味归经:性凉,味甘。入肝、脾二经。

功能主治:凉血,祛瘀,止血。治吐血,衄血,尿血,血淋,便血,血崩,急性传染性肝炎,创伤出血,疔疮,痈毒。

51.水芹菜

来源:伞形科水芹菜属。

药用部位:全草。

性味归经:性凉,味辛。平肝,解表,透疹。

功能主治:治麻疹初起,高血压,失眠。

52.山橙

药用名:冬荣子、屈头鸡、山大哥、猢狲果、猴子果、铜锣锤、马骝藤、马骝橙藤、犸镏果、檎那。

产地: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功能主治:行气;消积;杀虫。主胃气痛;膈症胸满;小儿疳积;疝气瘰疬;皮肤热毒;湿癣疥癞

53.蜈蚣草

来源:蕨类凤尾蕨科凤尾蕨属植物蜈蚣草。

药用部位:干燥全草。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用于湿热痢疾腹痛。外用治蜈蚣咬伤,疥疮,无名肿毒。。

54.紫玉盘

药用名:香蕉、酒饼子、牛刀树、牛菍子、牛头罗

药用部位:以根、叶入药。

性味:苦、甘,微温。

功能主治:健胃行气,祛风止痛。用于消化不良,腹胀腹泻,跌打损伤,腰腿疼痛。

55.水杨梅

来源:蔷薇科水杨梅属

药用部位:茎叶或花果序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主湿热泄泻;痢疾;湿疹;疮疖肿毒;风火牙痛;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56.檀香

药用名:白檀、白檀木、白银香、黄英香、旃檀、真檀

来源:檀香科檀香属

药用部位:干燥芯材

功能主治:理气、和胃、止痛。用于寒凝气滞,胸痛,腹痛,胃痛食少;冠心病,心绞痛。

57.萝芙木

药用名:鱼胆木、矮青木、鸡眼子、万药归宗

来源:夹竹桃科萝芙木属

药用部位:根

功能主治:镇静,降压,活血,止痛,清热解毒。用于高血压病,头痛,眩晕,失眠,高热不退;外用治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58.鸳鸯茉莉

药用名:二色茉莉、两色茉莉

来源:茄科鸳鸯茉莉属

药用部位:叶

功能主治:清热消肿。治水肿。

59.麻风树

药用名:臭油桐、羔桐、臭梧桐、假桐子

来源:大戟科麻疯树属

药用部位:叶、树皮

功能主治:消肿散瘀,止血止痒。外用治跌打肿痛、创伤出血、皮肤瘙痒等。

60.翠云草

药用名:蓝地柏、绿绒草、龙须、蓝草、翠云卷柏

来源:卷柏科卷柏属

药用部位:全草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凉血止血,止咳。用于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肠炎,痢疾,肾炎水肿,风湿痹痛。

61.五指山参

药用名:箭叶秋葵、红花马宁、梓桐花

来源:锦葵科秋葵属

药用部位:根和叶

功能主治:治神经衰弱,头晕,腰腿痛,胃痛,腹泻。

62.木薯

药用名:葛薯、木番薯、树番薯、臭薯、苦木薯。

来源:大戟科木薯属

功能主治:用于痈疽疮疡,瘀肿疼痛,跌打损伤、外伤肿痛、疥疮、顽癣等证。

63.大叶仙茅

药用名:松兰、竹灵芝、野棕、搬仔草

来源:仙茅科仙茅属

药用部位:根茎

功能主治:润肺化痰,止咳平喘,镇静健脾,补精固肾。用于肾虚咳喘,腰膝酸痛,白带,遗精。

64.秃疮花

药用名:秃子花、勒马回

来源:罂粟科秃疮花属植物

药用部位:全草

性味归经:苦、涩,凉。有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杀虫。用于扁桃体炎,牙痛,淋巴结结核;外用治头癣,体癣。

65.绣球小冠花

功效:强心利尿。

功能主治:用于心悸、心慌、气短,水肿。

性味归经:苦,寒。心经。

66.车前草

药用名:车轮菜

来源:车前草科多年生草本。

功能主治:有利水通淋、清热解毒、清肝明目、祛痰、止泻的功效。

67.荞麦

药用名:野荞麦、花麦、三角麦。

来源:蓼科荞麦属

药用部位:种子,茎和叶

功能主治:茎叶:降压,止血。适用于高血压,毛细血管脆弱性出血,防治中风,视网膜出血,肺出血。种子:健胃,收敛。用于止虚汗。炒香研末,外用收敛止汗,消炎。

68.血苋

药用名:红木耳、一口红、红苋、红叶苋

来源:苋科苋属

药用部位:全草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用于吐血,咳血,创伤出血等

69.假蒟

药用名:哈蒟、毕拨子、芦子藤、臭蒌

来源:胡椒科胡椒属

药用部位:叶

功能主治:温中,行气,祛风,消肿。用于胃寒痛,气胀腹痛等

70.石仙桃

药用名:川甲草、石橄榄、石莲、小石山莲、石上莲、石上仙桃、圆柱石仙桃

来源:兰科石仙桃属

药用部位:干燥全草

功能主治:养阴清热。用于肺痨咳嗽、咳喘气逆者。用于跌打损伤肿痛者。

71.露兜树

药用名:露兜簕、林茶、露兜树、假菠萝、老茎、野菠萝

来源:露兜树科露兜树属

药用部位:根

功能主治:感冒发热、眼热疼痛;叶芽可治烂脚;果可补脾胃、固元气、解酒毒.主治肝热虚火、肝硬化腹水、中暑等

72.香茅

药用名:柠檬草、白茅、大风矛、大风茅、风茅、枫茅

来源:禾本科香茅属

药用部位:干燥全草

功能主治:头痛,偏头痛,喉咙痛,发烧,咳嗽,肠炎,增进食欲,风湿痛,油性皮肤,皮肤松软,粉刺,乳汁分泌少,激励情绪,减轻忧郁不安,除臭,杀菌,驱虫

73.洋金凤

药用名:蛱蝶花、黄蝴蝶、金凤花、洋金凤、番蝴蝶、红紫、蝴蝶花

来源:豆科云实属

药用部位:根,茎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通便解毒,散瘀活血,用于风湿性关节炎,湿热等

74.草寇

药用名:草豆寇、草扣

来源:姜科植物草豆蔻

药用部位:成熟种子团

功能主治:燥湿健脾,温胃止呕。用于寒湿内阻、脘腹胀满冷痛、嗳气呕逆、不思饮食。

75.天胡荽

别名:破铜钱、鸡肠菜、盆上芫茜等

来源:伞形科破铜钱属。

药用部位:全草。

性味:性寒,味苦辛。

功能主治:清热,利尿,消肿,解毒。治黄疸,赤白痢疾,淋病,小便不利,目翳,喉肿,痈疽疔疮,跌打损伤。

76.酢浆草

别名:三叶酸草、醋母草,鹁鸪酸等。

来源:酢浆草科酢浆草属。

药用部位:全草。

性味归经:性寒,味酸。入手阳明、太阳经。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凉血,散瘀,消肿,解毒。治泄泻,痢疾,黄疸,淋病,赤白带下,麻疹,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疔疮,痈肿,疥癣,痔疾,脱肛,跌打损伤,汤火伤。

77.卷耳

药用名:婆婆指甲菜、瓜子草、高脚鼠耳草。

来源:石竹科卷耳属。

药用部位:全草。

性味:味甘。

功能主治:清小便热症。

78.漆姑草

药用名:珍珠草、地松。

来源:石竹科漆姑草属。

药用部位:全草。

性味:性凉,味苦辛。

功能主治:治漆疮,秃疮,痈肿,瘰疬,龋齿,小儿乳积,跌打内伤。

79.通泉草

药用名:绿兰花,别名:虎仔草、石淋草、脓泡药。

来源:玄参科通泉草属。

性味:性凉,味微甜,无毒。

药用部位:全草。

功能主治:消炎,解毒。治痈疽疔肿,烫伤。

80.波斯婆婆纳

药用名:肾子草,别名:灯笼草、波斯水枯荬。

来源:玄参科婆婆纳属。

性味:性平,味辛苦、咸。

药用部位:全草。

功能主治:解热毒,治肾虚,疗风湿。

81.泽漆

性味:性微寒,味苦;有毒。

功能主治:利尿消肿,化痰散结,杀虫止痒。用于腹水、水肿、肺结核、颈淋巴结核、痰多喘咳、癣疮。

82.狗尾巴草

药用名:绿狗尾草、谷莠子、莠、狗尾巴草、光明草、阿罗汉草和狐尾

功能主治:除热,去湿,消肿。治痈肿,疮癣,赤眼。

83.一串红

药用部位:全草。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消肿,治疔疮初起:鲜一串红适量,捣烂外敷。

84.鸭舌草

性味:味苦,性凉;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功能主治:痢疾、肠炎、急性扁桃体炎、丹毒、疔疮等。也可用于急性支气管炎和百日咳。

85.凤眼兰

药用名:水葫芦、水浮莲

药用部位:全草,春夏采集,洗净,鲜用或晒干。

性味:淡,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暑,利尿消肿。用于中暑烦渴,肾炎水肿,小便不利。

86.兰花参

功能主治:治虚损劳伤,咳血、衄血,自汗、盗汗,妇女白带,伤风咳嗽,胃痛,泻痢,刀伤。

87.柴胡

性味归经:性微寒、味苦、辛、归肝经、肺经、脾经。

功能主治:透表泄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气滞,胸肋胀痛,脱肛,子宫脱落,月经不调。

88.桑白皮

性味归经:甘寒,入肺经。

功能主治: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肺热咳喘,面目浮肿,小便不利等症。

89.玉竹

功能主治:养阴,润燥,除烦,止渴。治热病阴伤,咳嗽烦渴,虚劳发热,消谷易饥,小便频数。

90.麦冬

性味归经: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

功能主治: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用于肺燥干咳,阴虚痨嗽,喉痹咽痛,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烦失眠,肠燥便秘。

91.红蓼

来源:为蓼科植物荭蓼的茎叶。

生态环境:生于路旁和水边湿地。

产地:除西藏自治区外,分布几遍全国。

性味归经:辛;性平;小毒,肝;脾经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活血;截疟。主风湿痹痛;痢疾;腹泻;吐泻转筋;水肿;脚气;痈疮疔疖;蛇虫咬伤;小儿疳积疝气;跌打损伤;疟疾。

92.黄花菜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养血平肝,利尿消肿。治头晕,耳鸣,心悸,腰痛,吐血,衄血,大肠下血,水肿,淋病,咽痛,乳痈。

93.栀子

归经:心经;肝经;肺经;胃经;三焦经

功能主治:热病心烦;肝火目赤;头痛;湿热黄疸;淋证;血痢尿血;口舌生疮;疮疡肿毒;扭伤肿痛

性味:苦、寒、无毒。

94.藿香

性味归经:味辛;性微温。入肺、脾、胃经。

功能主治:祛暑解表;化湿和胃。主夏令感冒;寒热头痛;胸脘痞闷;呕吐泄泻;妊娠呕吐;鼻渊;手;足癣。

95.溪黄草

性味:《常用中草药手册》:甘苦,凉。《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苦,寒。

功用主治:清热利湿,凉血散瘀。治急性肝炎,急性胆囊炎,痢疾,肠炎,跌打瘀肿。

黄疸型肝炎:症见皮肤及巩膜黄染,恶寒发热,乏力,纳差,肝区隐痛,肝脾肿大,小便发黄,舌红苔薄黄,脉弦滑。

急性胆囊炎:症见恶寒发热,右上腹疼痛,牵及右肩背部,口干苦,恶心呕吐,或伴大便干结,或伴腹泻,黄疸等。

猴王不是悟空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xihuangcaoa.com/yfyl/11011.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溪黄草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