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溪黄草 > 溪黄草用法用量 > 正文 > 正文

最全五行系统对照表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7/12 15:50:20

五味

五味所入

酸入肝

苦入心

甘入脾

辛入肺

咸入肾

五味所合

肝欲酸

心欲苦

脾欲甘

肺欲辛

肾欲咸

五味所走

酸走筋

多食之,令人癃(手足不灵活)

咸走血

多食之,令人渴(口渴)

甘走肉

多食之,令人悗心(烦恼)

辛走气

多食之,令人洞心(心中空虚)

苦走骨

多食之,令人变呕(呕吐)

五味所禁

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

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

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

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

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

五禁

肝病禁辛

心病禁咸

脾病禁酸

肺病禁苦

肾病禁甘

五味所伤

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多食酸则肉胝绉而唇揭(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

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五宜

肝色青,宜食甘

心色赤,宜食酸

脾色黄,宜食咸

肺色白,宜食苦

肾色黑,宜食辛

五病宜食

肝病者宜食

梗米饭、牛肉、枣、葵

心病者宜食

麻、犬肉、李、韭

脾病者宜食

大豆、猪肉、栗、藿

肺病者宜食

麦、羊肉、杏、薤

肾病者宜食

黄黍、鸡肉、桃、葱

五脏所苦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五脏所欲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

用辛补之

用咸补之

用甘补之

用酸补之

用苦补之

酸泻之

甘泻之

苦泻之

辛泻之

咸泻之

五行系统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数:八,七,五,九,六;

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季:春,夏,长夏,秋,冬;

五气:风,暑,湿,燥,火;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音:角,征,宫,商,羽;

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臭:臊,焦,香,腥,腐;

五谷:麦,黍,稷,稻,豆;

五畜:鸡,羊,牛,马,彘;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

五神:魂,神,意,魄,志;

五液:泪,汗,涎,涕,唾;

五体:筋,脉,肉,皮,骨;

五俞:颈项,胸胁,脊,肩背,腰股;

五声:呼,笑,歌,哭,呻;

五志:怒,喜,思,悲,恐;

五毒:怒、恨、怨、恼、烦

五脏

肝藏血

血舍魂

肝气虚则恐

实则怒

心藏脉

脉舍神

心气虚则悲

实则笑不休

脾藏营

营舍意

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

实则腹胀,经溲不利

肺藏气

气舍魂

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

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肾藏精

精舍志

肾气虚则厥

实则胀

五气所病

在肝为语在胆为怒

在心为噫在小肠为泄

在脾为吞在胃为逆、为哕、为恐

在肺为咳在大肠为泄

在肾为欠为嚏在下焦为水膀胱不利为隆,不约为遗溺

五精所并

精气并于肝则忧

精气并于心则喜

精气并于脾则畏

精气并于肺则悲

精气并于肾则恐

五脏所恶

肝恶风

心恶热

脾恶湿

肺恶寒

肾恶燥

病发

惊骇

病在五脏

病在舌本

病在背

病在溪

怒伤肝

喜伤心

思伤脾

忧伤肺

恐伤肾

五病所发

阳病发于冬

阳病发于血

阴病发于肉

阴病发于夏

阴病发于骨

五劳所伤

久行伤筋

久视伤血

久坐伤肉

久卧伤气

久立伤骨

五脏之脉

代(缓)

营、石

五邪所见(重症)

春得秋脉

(肝旺于春,其脉应弦。春不见弦脉,而建毛脉,为肺克肝之象。)

夏得冬脉

(心旺于夏,其脉应钩。夏不见钩脉,而见石脉,为肾克心之象。)

长夏得春脉

(脾旺于长夏,其脉应缓。长夏不见缓脉,而见弦脉,为肝克脾之象。)

秋得夏脉

(肺旺于秋,其脉应毛。秋不见毛脉,而见钩脉,为心克肺之象。)

冬得长夏脉

(肾旺于冬,其脉应石。冬不见石脉,而见缓脉,为脾克肾之象。)

五邪所乱

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瘖,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谓五乱。

中药的五行属性归类

一、味辛皆属木:(计19味)

1、木中木桂枝桂心芥子。

2、木中火蜀椒。

3、木中土干姜生姜半夏鸡子黄赤小豆伏龙肝。

4、木中金细辛黄饴矾石苦酒白酨浆酢。

5、木中水附子瓜蒂王瓜根。

二、味咸皆属火:(计17味)

1、火中火旋覆花。

2、火中木大黄石膏杏仁皂角葱白。

3、火中土泽泻升麻黄芪粳米通草。

4、火中金厚朴葶苈子。

5、火中水消石戎盐栝蒌海蛤。

三、味甘皆属土:(计6味)

1、土中土人參。

2、土中木甘草。

3、土中火大枣。

4、土中金麦门冬。

5、土中水茯苓知母。

四、味酸皆属金:(计14味)

1、金中金五味子胡麻油山萸肉。

2、金中木枳实柴胡雄黄葱叶。

3、金中火豉。

4、金中土芍药龙胆草阿胶。

5、金中水薯蓣代赭地榆。

五、味苦皆属水:(计14味)

1、水中水地黄。

2、水中木黄芩薤白麻黄栀子韭叶牡丹皮。

3、水中火黄连芒硝硝石栗子。

4、水中土白术苦参。

5、水中金竹叶。

试论《辅行诀》医方所用中药药物之阴阳五行属性

一、五行药物汇总:(计80味,黑体字为诸药之精)

(一)、味辛皆属木:(计17味)

1、木中木桂羊肝(肉桂桂枝桂心)。

2、木中火椒蜀椒

3、木中土姜(生姜干姜炮干姜)粳米阿胶伏龙肝。)

4、木中金细辛细辛根矾石山萸肉。

5、木中水附子苦参。

(二)、味咸皆属火:(计15味)

1、火中火旋覆花鸡心。

2、火中木大黄代赭石葱叶芥子。

3、火中土泽泻黄饴。

4、火中金厚朴葶苈子。

5、火中水消石(硝石)芒硝栝蒌戎盐海蛤。

(三)、味甘皆属土:(计15味)

1、土中土人參牛脾。

2、土中木甘草(炙甘草)升麻半夏黄芪。

3、土中火大枣鸡子黄。

4、土中金麦门冬白酨浆苦酒酢。

5、土中水茯苓瓜蒂。

(四)、味酸皆属金:(计15味)

1、金中金五味子犬肺胡麻油。

2、金中木枳实石膏雄黄牡丹皮。

3、金中火豉(咸豉)皂角。

4、金中土芍药杏仁。

5、金中水薯蓣王瓜根地榆。

(五)、味苦皆属水:(计18味)

1、水中水地黄猪肾熟地黄。

2、水中木黄芩栀子薤白韭叶柴胡麻黄知母葱白赤小豆。

3、水中火黄连栗子。

4、水中土白术。

5、水中金竹叶龙胆草木通(通草)。

二、药物阴阳五行药理扼要:

中药药物五行药(属)性之功效,总而言之:木性药(味辛)补肝,补肝者补血;火性药(味咸)补心,补心者补神;土性药(味甘)补脾,补脾者补中;金性药(味酸)补肺,补肺者补气;水性药(味苦)补肾,补肾者补精。

分而论之:

1、木性药:有宣发之功,可补肝益肾养心泻脾抑肺。

①、木中木,补血、益精、养神、敛气、调节阴阳;温经助阳,燥湿除冷。

②、木中火,补神、养血、和中、调气、敛精;温中散寒,祛风止痛。

③、木中土,和中、养神、敛精、补气血;扶阴升阳,益气生津。

④、木中金,补气血、养精、敛神、和中;散寒化饮,敛汗开窍。

⑤、木中水,补精、养血、益气、敛神、调节阴阳;补阳益火,温中燥湿。

2、火性药:有温煦之功,可补心益肝养脾泻肺抑肾。

①、火中火,补神、益血、和中、调气、敛精;安神降逆,行气下水。

②、火中土,和中、补神、益气、调精、敛(清热)血;补中润肺,泄热渗湿。

③、火中金,补神气、益肾、和中、敛(清热)血;降逆平喘,燥湿行水。

④、火中水,补精气神、补血、调节阴阳;润燥软坚,清热导滞。

⑤、火中木,补血、养神、益精、敛气、调节阴阳;逐瘀通经,潜阳降逆。

3、土性药:有运化之功,可补脾益肺养心泻肾抑肝。

①、土中土,补中、养神、补气、敛(清热)血、敛精;大补元气,固脱生津。

②、土中金,补精气、和中、敛(清热)血、调神;泻湿除烦,生津利咽。

③、土中水,补精、和中、补气血、敛神;降逆散结,利水祛湿。

④、土中木,补精血、养神、敛气、和中;补中固表,缓急解毒。

⑤、土中火,补神、养血、和中、调气、敛精;益胃除烦,缓和药性。

4、金性药:有敛固之功,可补肺益肾养脾泻肝抑心。

①、金中金,补气、益精、和中、敛(清热)血、调神;敛汗降逆,止渴止咳。

②、金中水,补精、养血、补气、敛神、调节阴阳;补中活血,养阴润肠。

③、金中木,补气血、补精、养神、调节阴阳;清热散瘀,行积除痞。

④、金中火,补神气、养血、敛精、和中;调中下气,除躁降逆。

⑤、金中土,补神气、和中、敛(清热)血、敛精;敛阴潜阳,柔肝止痛。

5、水性药:有润滋之功,可补肾益肺养肝泻心抑脾。

①、水中水,补精、补气血、敛神、调节阴阳;益阴填髓,凉血生津。

②、水中木,补精、补血、养神、敛气、调节阴阳;升阳解郁,滋阴燥湿,解表散结。

③、水中火,补精、补神、养血、和中、敛气;清热燥湿,养胃强筋。

④、水中土,补神气、养精、和中、敛(清热)血;燥湿利水,固表止汗。

⑤、水中金,补精气、和中、敛(清热)血、调神;清热燥湿,通经利尿。

注:

1、抑,压、压制,引为抑制之意,指中医学中之反侮关系,药物之“轻泻”或“轻下”的作用。

2、调,调节、调整,是不同于滋(扶)阴补(升)阳的敛阴潜阳之意,指中医学中之相乘或相侮关系,药物之“泻”或“下”的作用。

3、敛,引为收敛、收缩、压缩、减小之意,指中医学中之相乘或相侮关系,药物之“泻”或“下”的作用。

4、亦阴亦阳为中。补中,为补阴阳之气;和中,为补气养血。

三、80味药物阴阳五行属性归类简论:

1、木性药(阳):有宣发之功,可补肝益肾养心泻脾抑肺。

①、木中木(阳中少阳)

桂(肉桂),木中木。辛、甘,热。入肾、脾、膀胱经。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

桂心,木中木。辛、甘,热。入肾、脾、膀胱经。味厚燥性,助心阳、交心肾,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

桂枝,木中木。辛、甘,温。入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肌,温经通脉。

羊肝,木中木。甘、苦,性凉。入肝经。补气血、调水道,补肝益肺、明目止咳。

②、木中火(阳中正阳)

蜀椒,木中火。辛,温。有小毒。归脾、胃、肾经。温中散寒,驱虫止痛。

③、木中土(少阳中阴)

生姜,木中土。辛,温。入肺、脾、胃经。散寒发表,温中止呕,止咳化痰,解毒。

干姜,木中土。大辛,大热。入肺、心、脾、胃经。回阳救逆,温中散寒,温肺化饮,温经止血。

炮干姜,木中土。平,温。入肺、心、脾、胃经。温中止泻,温经止血。

粳米,木中土。甘、苦,平、微寒。入脾、胃、肺经。益气生津,补益脾胃,顾护胃气,培补汗源。

阿胶,木中土。甘、平。归肝、肺、肾经。补血止血,滋阴润燥。

伏龙肝,木中土。辛,温。归脾、胃经。温中止血,和胃止呕,涩肠止泻。

④、木中金(阳中少阴)

细辛,木中金。辛,温。入肺、肾经。祛风散寒,止痛化饮,开窍。

山萸肉,木中金。酸、涩,微温。入肝、肾经。补肝益胃,涩精敛汗。

矾石,木中金。酸、涩,寒。归脾、大肠、肝经。解毒杀虫,止泻止血,祛痰开窍。

细辛根,木中金。辛,温。入肺、肾经。祛风散寒,止痛化饮,开窍。

⑤、木中水(阳中正阴)

苦参,木中水。苦,寒。入心、肝、大肠、小肠、胃经。清热燥湿,祛风杀虫。

附子,木中水。大辛,大热。有毒。入心、脾、肾经。回阳救逆,补阳益火,温中止痛,散寒燥湿。

2、火性药(阳):有温煦之功,可补心益肝养脾泻肺抑肾。

①、火中火(阳中至阳)

旋覆花,火中火。苦、辛、咸,微温。入肺、脾、大肠、胃经。消痰降逆,行气下水。

鸡心,火中火。咸。入心经。补心安神、镇静神经,治五邪。

②、火中土(至阳中阴)

泽泻,火中土。甘、淡,寒。入肾、膀胱经。利水渗湿,泄热。

黄饴,火中土。甘、酸,温。归脾、胃、肺经。补中益气,缓急止痛,润肺止咳。

③、火中金(阳中太阴)

厚朴,火中金。苦、辛,温。入肝、胃、肺、大肠经。行气燥湿,降逆平喘。

葶苈子,火中金。苦、辛,大寒。入肺、膀胱经。泻肺平喘,逐饮行水。

④、火中水(阳中至阴)

戎盐,火中水。甘、咸,寒。入心、肝、肾、膀胱经。平血热,助水脏,清热利水。

栝蒌,火中水。甘,寒。归肺、胃、大肠经。清热化痰,宽胸开结,润肠通便。

芒硝,火中水。辛、咸、苦,大寒。入胃、大肠、三焦经。泻热导滞,润燥软坚。

硝石,火中水。苦、咸,寒。入心、脾经。利尿泻下,破坚散结。

海蛤,火中水。苦、咸,寒。归肺、胃经。清肺化痰,软坚散结。

⑤、火中木(阳中太阳)

大黄,火中木。苦,寒。入脾、胃、大肠、心包、肝经。攻积导滞,泻火解毒,逐瘀通经。

代赭石,火中木。苦,寒。归肝、胃、心经。平肝潜阳,降逆,止血。

葱叶,火中木。辛,热。入胃、肺经。利五脏,清热散寒,发汗通脉,消水祛肿。

芥子,火中木。辛,温。入肺、胃经。温中散寒,豁痰利气,通经止痛。

3、土性药(亦阴亦阳):有运化之功,可补脾益肺养心泻肾抑肝。

①、土中土(亦阴亦阳)

人参,土中土。甘,微苦,微温。入脾、肺经。大补元气,补脾益肺,固脱生津,安神。

牛脾,土中土。甘、微酸,温。入脾经。补脾健胃,消积除痞。

②、土中金(中之少阴)

麦门冬,土中金。甘、微苦,微寒。入心、脾、胃经。养阴润肺,清心除烦,益胃生津。

白酨浆,土中金。酸、甘、微苦,微温。入肝、脾、胃、大肠经。清热利咽,泻湿退黄,消肿敛疮。

苦酒,土中金。酸、甘、微苦,微温。入肝、脾、胃、大肠经。清热利咽,泻湿退黄,消肿敛疮。

酢,土中金。酸、甘、微苦,微温。入肝、脾、胃、大肠经。清热利咽,泻湿退黄,消肿敛疮。

③、土中水(中之至阴)

茯苓,土中水。甘、淡,平。入心、肺、肝、膀胱经。淡渗利水,健脾补中。

瓜蒂,土中水。苦,寒。有小毒。归胃经。涌吐痰食,祛湿退黄。

④、土中木(中之少阳)

炙甘草,土中木。甘,平。入心、肺、脾、胃经。补中益气,清热解毒,润肺祛痰,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升麻,土中木。辛、甘、微苦,凉。入肺、脾、胃经。发表透疹,解毒升阳。

半夏,土中木。辛,温。有小毒。归脾、胃、肺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甘草,土中木。甘,平。入心、肺、脾、胃经。补中益气,清热解毒,润肺祛痰,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黄芪,土中木。甘,温。入肺、脾经。补中益气,固表止汗,托疮生肌,利水消肿。

⑤、土中火(中之至阳)

大枣,土中火。甘,微温。归脾、胃经。补中益气,缓和药性。

鸡子黄,土中火。甘、平。入心、肾经。滋阴养血,益胃除烦。

4、金性药(阴):有敛固之功,可补肺益肾养脾泻肝抑心。

①、金中金(阴中少阴)

五味子,金中金。酸,温。归肺、心、肾经。敛汗止渴,敛肺止渴,涩精止泻,安神明目。)

胡麻油,金中金。甘,微温。入肝、肾、大肠、小肠经。疗疮滑胎,凉血止痛,生肌解毒,治瘖生发。

犬肺,金中金。酸,温。入肺经。温中补肺,止咳降逆,行气下水。

②、金中水(阴中正阴)

薯蓣,金中水。甘,平。归肺、脾、肾经。健脾补肺,益肾养阴。

王瓜根,金中水。苦,寒。入胃、大肠、心、肺、膀胱经。泻热利水,活血化瘀,润肠通便,益气生津。

地榆,金中水。苦、酸,寒。入肝、大肠经。凉血止血,收敛解毒。

③、金中木(阴中少阳)

枳实,金中木。苦,微寒。归脾、胃经。破气行积,化痰除痞。

牡丹皮,金中木。辛、苦,微寒。入心、肝、肾经。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石膏,金中木。辛、甘,大寒。入肺、胃经。清热泻火,止渴除烦。

雄黄,金中木。辛,温。有毒。归肝、胃经。解毒杀虫,祛痰。

④、金中火(阴中正阳)

豉,金中火。甘、辛、微苦,偏凉。归肺、胃经。发汗解表,调中下气,清热除烦,除躁降逆。

皂角,金中火。辛、咸,温。入肺、大肠经。祛风痰,开窍闭,除湿毒,消肿,杀虫。

咸豉,金中火。甘、辛、微苦,偏凉。归肺、胃经。发汗解表,调中下气,清热除烦,除躁降逆。

⑤、金中土(少阴中阳)

芍药,金中土。苦、酸,微寒。归肝、脾经。生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杏仁,金中土。苦、微辛,微温。有小毒。归肺、膀胱经。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5、水性药(阴):有润滋之功,可补肾益肺养肝泻心抑脾。

①、水中水(阴中至阴)

地黄,水中水。甘、苦,凉。入心、肝、肾经。滋阴凉血,清热生津。

熟地黄,水中水。甘,微温。入肝、肾、脾经。滋肾填髓,补脾益阴,利脉止泻。

猪肾,水中水。咸、苦,平。入肾经;滋阴补肾,益气固精,敛汗聪耳,消积利水。

②、水中木(阴中太阳)

黄芩,水中木。苦,寒。入肺、心、胆、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栀子,水中木。苦,寒。入心、肝、肺、胃、三焦经。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薤白,水中木。辛、苦,温。归肺、胃、大肠经。通阳散结,下气行滞。

韭叶,水中木。辛、微酸,温。温脾益胃,止泻散冷,助肾补阳,固精暖腰,散瘀逐痰。

柴胡,水中木。苦、微辛,凉。入肝、胆、三焦、心包经。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麻黄,水中木。辛、微苦,温。入肺、膀胱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知母,水中木。苦、寒。入肾、胃、肺经。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赤小豆,水中木。甘、酸,平。归脾、心、小肠经。利水消肿,利湿退黄,解毒排脓。

葱白,水中木。辛,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散寒通阳。

③、水中火(阴中至阳)

黄连,水中火。苦,寒。入心、肝、胆、脾、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栗子,水中火。咸、甘,温。入脾、肾经。养胃健脾,补肾强筋。

④、水中土(至阴中阳)

术,水中土。苦、甘,温。入脾、胃经。补脾益气,燥湿利水,固表止汗。

⑤、水中金(阴中太阴)

竹叶,水中金。甘、淡,寒。归心、小肠经。清热除烦,利尿。

龙胆草,水中金。苦,寒。入肝、胆、胃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木通,水中金。苦,寒。入心、小肠、肺、膀胱经。清热利水,通经下乳(古称“通草”,今称“木通”;今之“通草”,古称“通脱木”)。

注: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xihuangcaoa.com/yfyl/139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溪黄草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