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溪黄草 > 溪黄草功能主治 > 正文 > 正文

宋鹭冰医案六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7/17 9:09:02
怎样区别是不是白癞风 http://pf.39.net/bdfyy/zjft/210601/9014714.html

十二、扶正固本兼以疏利法治愈臌胀一例

何某,男,30岁。

初诊∶年10月5日。

主诉及病史∶年初发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腹胀,全身皮肤及巩膜发黄,经治无好转。继而出现腹水,两胁胀满,呕吐腹泻。医院检查诊为"亚急性肝坏死",医治2个月无效,慕名前来求宋老诊治。

诊查∶面色萎黄晦暗,全身皮肤发黄,精神委顿。腹围77cm,膨隆如鼓,两肋痞胀微痛,虽矢气而腹胀不减。小便短赤,夜尿频少。用大剂西药利尿,小便仅能维持每日ml。下肢浮肿,按之凹陷。大便坠胀,频频欲洲泄,但洲少而不爽。日纳食2~3两,食后病胀更甚。唇深红而干,口甜腻乏味。舌质红,无苔少津。脉象在左弦细,右沉缓乏力。动则气短,夜寐不安,多梦易惊。

辨证;脉证合参,乃肝脾失调,土虚木败,气郁水结,而致痞满臌胀。

治法∶急当扶正固本,大力培运脾土而疏肝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

处方∶白晒参6g潞党参18g焦术10g云苓18g陈皮6g法夏10g砂仁4.5g枣仁10g黄连3g积实1.5g枸杞18g牡蛎18g甘草3g4剂

二诊∶10月11日。药后小便稍增,下腹坠胀稍减,不矢气但嗳气,腹满硬胀,大便日四五行,小便黄赤。舌质光红,舌苔中后部黄腻。再运脾理气,佐以利湿通络。

处方;枳实10g白术18g青皮6g砂仁6g云苓皮18g焦栀10g丹皮10g白茅根30g茵陈10g苍术10g玄参10g车前仁10g佛手10g香橼4.5g通草6g丝瓜络10g

三诊∶10月20日。尿量增加可达每日~ml,胀满已减,口能知味,肠鸣矢气,大便稍成形。但腹用如故,助胀行两背,动则气短心累。脉象左弦,右缓弱无力。再拟培十泄木。调理肝脾。

处方∶潞党参18g白晒参6g焦术10g云苓18g陈皮6g法夏10g砂仁4.5g车前仁10g枳壳3g佛手4.5g鸡内金10g炒谷芽15g甘草3g

四诊;12月2日。服上方药10剂后,病情明显好转,胸胁及院腹病胀更为减轻,小便量白天有所增多,下肢水肿消失,腹围减至70~73cm,眠食均较前好转。

11月28日,病员食油腻和生冷水果后,病情骤然反复,呕叶3次,食物残渣中带有少量紫黑血块,头昏乏力,心空悸汗出,呃逆频作,嗳气腥腐。脉沉细,舌质光红,少苔。乃中气受损,肝胃气逆之象。急固气养阴,和胃降逆,拟生脉散合旋覆代赭汤。

处方;白晒参10g陈皮4.5g寸冬10g北五味10g法夏10g茯神12g枣仁12g焦术10g旋覆花10g代赭石15g竹茹10g柿蒂7个

上方药服3剂并熬糊米水频频呷吸。

五诊.12月8日。连服上方然3剂l后,前述证情明显缓解,冉续服原方药4剂,病情稳定。但小便量又少,日仅~ml,胸院及胁背痞胀,心下满闷;腹胀肠鸣,便溏,口干,每餐仅食1两许,食后稍感脱问腹胀。唇红,舌燥,少津,脉细弦微数。系虚热与水湿搏结,中焦升降失司。拟清热利湿以消痞满,泻心汤加减。

处方∶黄连4.5g黄芩10g法夏10g枳实2.5g淡干姜4.5g白蔻6g猪苓10g泽泻10g

六诊;12月18日。脘痞及腹胁胀满有减,腹部按诊和软;小便增至每日ml,色渐清。但小便余沥不尽;舌苔中居复腻。依前法加宽胀清利之品。

处方∶白晒参10g黄芩6g黄连4.5g干姜10g法夏10g厚朴4.5g白蔻6g大腹皮10g广玄参10g天花粉10g茅根30g车前仁10g

此后,在泻心汤的基础上,酌情配合六君汤以补胃气,并兼与宽气利尿滋液复方并进。约进药20剂,病情稳定好转,下肢水肿未发生,腹部膨隆消除,腹围减至68cm,胀满大减。大便成形,日1次。纳食增加,每日可进食5~6两。精神渐复,可轻微活动。小便增至每日ml。肝功检查,转氨酶正常,蛋白仍偏低。于12月底出院,继续用中药调治,除配合少量西药利尿外,停服其他西药。

七诊.年1月5日。小便恢复正常,每天1~1ml,但白天尿少,夜间尿频。纳

食后尚觉脘腹饱胀,口中乏味,肠鸣,大便时溏。腰脊酸软,目睛干涩。唇干、舌红少津,脉仍细弦缓弱。患者中土生机虽复,但病久精气亏虚,当补益脾肾,培补根本。

处方;红参6g焦术10g黄芪18g云苓18g砂仁10g木香6g陈皮6g法夏10g熟地18g菟丝子18g巴戟10g怀山药12g枣皮10g泽泻10g车前仁10g

此后始终在六君子汤的基础上,一贯煎养阴柔肝;加重谷麦芽、砂仁、鸡内金等健胃运脾;或合茅根、椒目、防已等利水化湿;同时配合杞菊地黄丸,早晚服用,胀满消除,饮食及一便正常。腹围恢复正常(66cm)。于年2月底复查肝功,各项指数显示正常,蛋白总量由原来的5.9g%增至6.6g%,白蛋白由2.5g%增为3.8g%,接近正常,基本治愈。续用地黄为调理收功。

臌胀起于肝脾不调,发病在肝,累及脾肾,治疗应始终以调理脾胃为主,《金匮要略》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用六君为主加减化裁,贯穿始终,有补益中央,荣灌四旁,扶土荣木,升清降浊,去胀消臌的妙用。后期则以脾肾双补为法,以固根本。本病例为阴液亏虚,水不涵木,以致肝脾益衰,虚者愈虚;又肾虚则膀胱气化不利,水湿为患,故后期在实脾中兼用滋补肝肾之剂而收全功。本例舌红少津,以阴精虚耗为主,故用杞菊地黄丸合菟丝、巴戟等滋阴精以扶肾气,助疏泄以升清利水,是乙癸同治、脾肾双补的治法。

治疗这类本虚标实的肝疾腹水,不可妄用攻伐,忌求速效。应慎选行气利湿、消积化瘀之品。本例以扶正固本为主,兼以疏利,是使臌胀和水肿渐次消减,肝肾功能逐步恢复的关键。顾靖远《顾氏医镜》云;"臌胀起于脾虚气损,治之皆以大补之剂培其根本,少加顺气,以通其滞。有夹积者,佐以消导去其积;有夹热者,加寒凉以清其热。如单用大补而佐使不明,则必致雍滞,而胀愈甚矣。"本例治疗即体现了补中有通、阴阳互济、滋阴助阳的治疗原则。从而达到扶正祛邪、补而不滞的目的。

臌胀为内科疑难重症之—,病位在肝、脾、肾三脏,大多虚实夹杂,治疗十分棘手。本例病人正虚表现为脾肾气虚,水邪泛滥;肝阴不足,疏泄失职,肝气横逆,则脾胃受克。宋老治疗本例患者以扶正为主,兼以疏利,达到正复邪去的目的。扶正采取养肝达郁、脾肾双补之法,药中病机,肝、脾、肾三脏共复其职,所以取得显著的疗效。如误以攻伐为主,则难免犯虚虚实实之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xihuangcaoa.com/gnzz/13958.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溪黄草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