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黑茶访茶游学之旅讲座
茶道与中医养生
舒松
(年5月18日)
作者简介:舒松,楚天茶道创办人、中国生活流茶道创始人,长期致力于中国茶道的传播与教育。
我们每一个人喝茶都有一个目的,就是要得到一个健康的身体。今天我重点讲解茶和健康的关系。
上古时代与养生文化
认识茶的养生价值,首先要了解东方的养生智慧。东方科学方法与西方科学是根本不同的。
西方科学基于“实证”,强调眼见为实,一定要通过实验室反复检测验证方能承认其是科学的。西方科学方法是在西方宗教逐步衰弱的过程中出现的,兴起初期实际上也是为了证明“神”的存在,但慢慢的“神”在科学里不起作用。西方科学从有神论到无神论的挣扎,最终走向了无神论。但是也有少数科学家能认识到实证法的局限。
我们再来看东方古典科学。有些人会觉得东方没有科学,一直到近现代西方科学的产生,我们才有了科学。我不太同意这个观点,我认为我们在远古时代就有了非常发达的东方科学,那就是“道”学。在我们古典著作中看不到“科学”二字,但有大量的“道”字出现。老子的《道德经》,儒家的天道观,“道”贯穿了古代各行各业的学问。古代漫长的几千年以来都是以有神论为核心,重视神的存在,讲究悟性,认为“悟在先,见在后”,认可天赋的存在,同时也在乎后天的努力,强调德行,认为一个人的德行比较好那么他的悟性也会比较高。与西方科学通过不断检测来学习不同,东方的道学强调通过“修”来提升。
●黄帝的故事
讲到上古时代养生就离不开始祖黄帝。《黄帝内经》开篇就讲“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在《庄子?在宥篇》记载有“黄帝问道于广成子”的故事,讲述了黄帝两次向广成子求道。广成子避而不谈治国,而以修身为务。黄帝最后修成得道,体现了道家以治身为本、治国为末的思想,其中修身的核心是重视天人合一,要“合于道,同其德”,这也是我们上古时代养生的重要内容。
在《黄帝内经》里也有类似的表述。《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里面有很多关于养生学的内容。《黄帝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是黄帝和歧伯谈论如何达到健康与长寿目的的内容,开篇的一段话很关键: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译文:上古时代的人,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的自然变化而加以适应,调和养生的方法,使之符合天地之数。饮食有所节制,作息有一定规律,既不妄事操劳,又避免过度的房事,所以能够形神俱旺,协调统一,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译文: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把酒当水浆,滥饮无度,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醉酒行房,因恣情纵欲而使阴精竭绝,因满足嗜好而使真气耗散,不知谨慎地保持精气的充满,不善于统驭精神,而专求心志的一时之快,违逆人生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我们看到《黄帝内经》讲的和我们现在的情况非常相似,今天我们有很多人就是这个状态。尽管是几千年以前所讲,但仍然有很深的现实价值。其实这里讲的就是一个生活方式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有一个很好生活方式,有些疾病不会造成很大的伤害,甚至不需要看医生,身体自身慢慢调整就过去了。生活方式好,能够知道天命规律,那么就能达到养生。但是我们有很多人生活方式不正确,生活观念有问题,对自己的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
●炎帝的故事
我们刚才讲到黄帝,接下来再讲另外一位先祖——伟大的炎帝。炎帝在古代叫神农氏。他是对上古农业做出了很大贡献,是农业之祖,所以称为神农。我们常常看到炎帝的形象是在尝百草,也就是“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故事。他在尝百草的过程中中毒,后来发现了茶叶,解除了身体的毒素。这里体现了茶叶重要的药用价值,对后世影响深远。
通过黄帝和炎帝的故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一:中华文化是“神传文化”
我们说中国的古典文化,包括西方的古典文化都是一样的,都有一个神传文化在里面。古人常说“天时地利人和”、“不要违背天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其实都蕴含着很深内涵,这便是五千年的神传文化潜移默化造就的。
结论二:“医道同源,药食同源”
古代认为道指导一切,也指导医。“医道同源”,古代修道者多半也是个好医者,好医者多半也是修道之士,我们中医就是在道学的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古人认为疾病是生活方式的问题,通过调整食物、起居和心态,就能达到一个健康的身体状况。医道同源,药食同源,这是古代中医养生的两个重要概念。因为古代道是不分的,修炼文化和理念贯穿于整个中华文明,直到近代无神论的兴起才逐渐消弱。
我们讲到中医养生,茶和健康有关系,中医养生有两个重要的原理,都来自《黄帝内经》。
第一个原理是“合于道、全其德”。“合于道”指人在天地之间一定要符合天道,顺应自然。以茶也可以合道,我们楚天茶道有一个理念,就叫“以茶合道”,通过习茶、品茶合于道。“全其德”,是说我们要尽量提高自己的修养。
第二个原理是阴阳平衡。这也是我们经常要运用到的,古人非常重视阴阳平衡,认为很多问题包括生活方式的问题,都是阴阳失衡带来的,如果阴阳失衡,我们的身体,各方面就会出现问题。
结论三:茶是一味妙药,也是一味妙食
古人认为茶就是一味药,炎帝神农就是因为亲身经历认识到它的药性,发现它能解毒。茶也是一味妙食,我们天天喝茶,从中就能得到养生的效果,所以茶真实的反映了医道同源,药食同源。
唐宋茶道养生
●唐代茶道养生
到了唐代,我们的文化更加繁荣,产生了很多伟大的人物。
陈藏器《本草拾遗》
陈藏器是唐代最了不起的药学家之一,他在《本草拾遗》一书中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他认为不同的药治不同的病,是专科药,但是茶是全科药。茶是万病之药,很多疾病通过喝茶就能够化解,有经常喝茶的习惯就能保持一个好的身体。
茶圣陆羽《茶经》
茶圣陆羽,他比陈藏器出生要晚几十年,几乎是同时代。陆羽著有《茶经》,《茶经》里面我们看到也讲了一些跟养生有关的内容,其中有一段是非常关键的,这段集中讲到了茶的养生功效。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译文:茶的功用,因为它的性质冷凉,可以降火,作为饮料最适宜。品行端正有节俭美德的人,如果发烧,口渴,胸闷,头疼,眼涩,四肢无力,关节不畅,喝上四五口,其效果与最好的饮料醍醐、甘露不相上下。
“味至寒,为饮最宜”在《茶经》里面没有去解释,但是明代李时珍专门在他的书里讲到了,为什么寒性茶对身体有好处,他讲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人体怕热,人体很多疾病都是因为热病造成的,热就产生热毒,喝寒性茶就可以清热解毒。所以说茶有一个很重要的功效就是清热解毒,“味至寒,为饮最宜”的道理就在这里。这就是《茶经》里讲到的茶的功效,有重要的养生价值。
刘贞亮“茶有十德”
唐代还有一位大学问家叫刘贞亮,刘贞亮对茶的功效讲得既完善又文雅,他说“茶有十德”:
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养志。
茶可以带来的多方面的好处,茶能养生,不仅是身体,而是包括身心两个方面。
●宋代茶道养生
荣西和尚《吃茶养生记》
日本荣西和尚在宋代时期到中国求法,后把中国的佛学、医学和茶道带回日本,著《吃茶养生记》一书,把大量的中国学问和思想都放进书里。荣西在《吃茶养生记》中所言:
“茶也,末代养生之仙药,人伦延灵之妙术。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也。人伦采之,其人长命也。”
“贵哉茶乎,上通诸天境界,下资人伦。诸药各治一病,唯茶能治万病而已。”
荣西和尚认为茶对养生和健康是非常有好处的,从中还体现了中国的神传文化,他认为茶是能跟天地沟通,对人类也有好处,也高度认同并引用了陈藏器“茶为万病之药”的观点。
●林乾良归纳历代典籍:“茶的24项传统功效”
据林乾良教授于上世纪80年代查阅了多种文献,引用了历代典籍92种(其中茶书11种,药书28种,医书23种,经史子集30种),将茶的传统功效归纳为24项,即:
少睡、安神、明目、清头目、止渴生津、清热、消暑、解毒、消食、醒酒、去肥腻、下气、利水、通便、治痢、祛风解表、坚齿、治心疼、疗痔治瘘、疗肌、益气力、去痰、延年益寿、其他等。
近代科学研究验证了许多茶的医疗效能:
减肥,健美,降血脂,防动脉硬化,降血压,强心,补血,抗衰老,抗癌,降血糖,抑菌消炎,减轻重金属毒,抗辐射等。
结论:茶为万病之药
我们说“茶为万病之药”,这不只是我们东方的认识,也是经过西方实证科学反复验证得出的结论。
茶性结合体质养生
我们今天相比上古时代和唐宋时期有很大的进步,可以做到茶性结合体质养生。古代主要以饮用绿茶为主,绿茶属寒性茶,直到明清开始出现温性茶。刚采摘的鲜叶是“味至寒”,通过发酵、焙火、渥堆等工艺的采用,茶性发生了变化,变得更为温和,其中岩茶以及大部分黑茶就是温性茶。如果体质寒凉的情况下大量喝寒性茶,容易产生气的“洞泄”。年轻时喜欢喝绿茶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如果发现自身体质发生了向寒性体质的变化,就应转向喝温性茶,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了解茶性。
●六大茶类
我们谈到茶性就不得不提到茶学泰斗陈椽教授,他确立科学的茶叶分类法,系统地把茶叶分为绿茶、白茶、黄茶、青茶(乌龙茶)、红茶、黑茶六大茶类,得到全世界的高度认可。这个划分对我们了解茶性很重要,我上面所列的顺序也基本上反映茶性从寒性到温性的变化。
●茶道养生,需识茶性
了解茶性并不复杂,是有规律可循的:
发酵程度越低的茶,寒性越重
焙火程度越低的茶,寒性越重
冷冻保存的茶,寒性较重
我们把六大茶类根据这个规律性再进行分类:
寒性茶类:白茶、绿茶、轻发酵乌龙茶、年份浅的生普
中性茶类:黄茶,中发酵乌龙茶、部分黑茶和老茶
温性茶类:重发酵岩茶、红茶、熟普、存放年份长的老黑茶
●茶道养生,需识体质
我们再看人的体质。中医把人的体质分为九种,分的较细,比如虚就有气虚、血虚等等。
我们大致可以把体质分成三种,一种是平和体质,平和体质在中医九大体质中也有,是最健康的体质;一种是偏热性体质,还有一种是偏寒性体质。
我刚才在前面讲了阴阳平衡,所谓阴阳平衡就是我们要根据体质选择适合的茶类。比如从性别角度来讲,男性热性体质偏多,女性寒性体质偏多。但是我们要注意,人的体质也会发生变化,比如从年龄角度来讲,小孩热性体质偏多,老人就寒性体质偏多。所以根据自身体质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茶类,这是茶性结合体质养生的一个重要原理。
另外,我们也可根据季节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茶类,夏天燥热可以喝一喝绿茶,到了冬天则以温性茶为主。
●茶寿
茶也能实现长寿,古代就有认识,所以古代有两个寿,一个叫米寿,米寿就是88岁,一个叫茶寿,茶寿是岁。当然有个前提,大家要健康的喝茶,另外我们还要有好的生活习惯。
结论一:知茶性,识体质,有所取舍
我们要了解茶性,也要了解体质,最后两者相结合,就能做到阴阳平衡。总体而言我建议大家喝杂茶,人要吃五谷杂粮,喝茶也是六大茶类都可以喝,丰富多彩,但是要根据自己的体质包括季节有所侧重。
结论二:重德修心,以茶合道
我们茶人总结的很好,一个人喝茶就是和气,一家人喝茶就是和睦,一个社会喝茶就是和谐,全世界喝茶就是和平,所以叫茶和天下,这和我们茶本身具有的价值有相当大的关系,所以我们要重德修心,以茶合道。
原载《安化黑茶》杂志年4期总第16期
转载本社文章请注明出处。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长按图片识别 安化华天假日酒店
湖北武汉楚天茶道会员倶乐部
中国安化黑茶(长沙)文化交流中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